老农拿着那张画着简单图表的纸,虽然看不懂上面的字,但那并排画着的、高低粗细不同的玉米秆子,他看懂了。他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图纸,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亮:“李同志,你是个做实事的文化人!俺信你!等收了秋,俺请你到家里吃新粮!”
这种基于实践和对比的、最朴素的科学示范,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有说服力。合作社里其他一些观望的农民,也开始留意起自家地里的“异类”,琢磨着留种的事情。
李振邦知道,单靠个人力量和零星示范,影响终究有限。他再次提笔,结合自己这几个月在工厂和农村的实践、观察,以及从林淑娴寄来的资料中汲取的灵感,撰写了一份更为详实的报告。这份报告不再仅仅着眼于具体的良种或技术,而是提升到了“方法”的层面。
在报告中,他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推广“土法革新”与“流程优化”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鼓励工人和农民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小工具、小方法改良和优化生产组织流程,挖掘潜力,并建议相关部门(如工会、工业局、农业科)能适时组织小范围的经验交流会。
2. 建立“生产安全与群众信息员”网络:在重点厂矿和农村合作社,发展一批思想可靠、熟悉情况的工人和农民作为兼职信息员,不仅负责报告可疑情况,也可以收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好的经验做法,使公安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3. 重视基础性的数据记录与对比分析:即使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也应倡导和帮助基层建立简单的生产记录、作物生长记录等,通过纵向(与自身过去比)和横向(不同方法、品种之间比)的对比,为决策提供依据,避免盲目性。
这份报告,凝结了他穿越以来对如何运用自身优势服务这个时代的深入思考。他希望通过引入一些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思维的火花,哪怕只是最初步的,能够帮助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在艰难起步时,少走一些弯路,步伐更稳健一些。
报告依旧通过周队长提交了上去。这一次,引起的反响似乎比之前那份单纯关于良种的报告要大一些。据说,分局甚至市局的个别领导看到了这份报告,对其中体现出的“密切联系实际”、“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表示了关注。当然,距离真正采纳和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对于李振邦而言,写报告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想的梳理和升华。他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位置和方向。他不仅仅是一个案件的侦破者,更愿意成为一个新思想、新方法的播种者和实践者,哪怕这些思想和方法在当下看来是如此的微小和朴素。
夏日的夜晚,他坐在宿舍的窗前,就着昏黄的灯光,翻阅着林淑娴编译的《苏联集体农庄田间管理简要介绍》,在笔记本上认真摘录着关于轮作、绿肥、简单病虫害防治的要点,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思考着哪些可以在来年进行小范围的尝试。窗外,蛙声一片,试验田里的玉米在月光下静静地拔节生长。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zjsw.org)沪上警事: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