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李振邦刚准备去运输队的路上,突然就接到了紧急通知。兵团保卫部请他立即前往三号兵站,说是有紧急情况需要他协助。
赶到兵站时,保卫部的张科长已经在等他了。张科长脸色凝重,开门见山地说:“李振邦同志,我们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
原来,昨天傍晚,一支自称是“东北边防军特别行动队”的小队来到了三号兵站。他们持有完整的证件和文件,说是奉命执行特殊任务途中与主力失散,请求在兵站休整。
“问题出在哪里?”李振邦问。
张科长递过一叠文件:“这是他们的证件和介绍信,表面上看起来都没问题。但是......”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兵站的王站长觉得他们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具体问题。听说你在上海公安局工作过,有丰富的侦查经验,所以请你来帮忙看看。”
李振邦仔细查看那些文件。证件制作精良,印章清晰,介绍信的格式也完全正确。但他注意到一个细节:介绍信的纸张质地特别好,比志愿军常用的纸张要厚实光滑得多。
“我能见见这些人吗?”李振邦问。
“可以,但他们很警惕。”张科长说,“王站长试着问过几个问题,都被他们巧妙地回避了。”
在李振邦的要求下,张科长安排他扮成兵站的文书,负责给这些“特别行动队员”登记信息。
这支小队一共八个人,带队的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自称姓赵,说话带着明显的东北口音。队员们个个身材魁梧,神情警惕。
李振邦拿着登记簿走进他们休息的房间,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同志们辛苦了,我来做个简单的登记。”
赵队长点点头:“应该的。”
李振邦一边登记基本信息,一边看似随意地聊天:“各位是从东北哪个军区来的?”
“沈阳军区。”赵队长回答得很流利。
“这一路不容易吧?听说你们遇到了敌军?”
“是的,在松岳山一带遭遇美军巡逻队,打了一仗,和大部队失散了。”
李振邦注意到,在赵队长说话时,他身后的一个年轻队员不自觉地摸了摸左耳。这个微小的动作引起了他的警觉——在现代犯罪心理学中,这是典型的紧张表现。
登记到那个年轻队员时,李振邦特意多问了几句:“同志叫什么名字?家乡在哪里?”
“俺叫王铁柱,哈尔滨人。”年轻队员回答,口音确实是东北话。
“哈尔滨好啊。”李振邦笑着说,“我有个亲戚在哈尔滨道外区住,说那里的中央大街特别漂亮。”
王铁柱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啊,中央大街是挺漂亮的。”
李振邦心里一沉。中央大街在道里区,不在道外区。这个“哈尔滨人”居然不知道这个常识。
但他不动声色,继续完成登记。在询问每个人的参军经历时,他发现这些人的回答过于标准,像是事先背好的。
登记结束后,李振邦找到张科长和王站长,说出了自己的怀疑。
“但是他们的证件和文件都很完美啊。”王站长说。
“正因为太完美了,才值得怀疑。”李振邦分析道,“真正的部队在战时环境下,证件往往会有一些使用痕迹。但这些证件太新了,连折痕都很少。”
张科长皱眉:“你的意思是......”
“我怀疑他们是敌军伪装的。”李振邦压低声音,“很可能是会说中文的美军华裔士兵。”
三人商议后,决定先稳住这些人,同时暗中调查。
李振邦提议:“让我和他们多接触,找机会试探。”
下午,李振邦以“介绍周边敌情”为名,再次来到这些人的房间。他带了一张军用地图,故意把几个志愿军阵地位置标错。
赵队长看着地图,眉头微皱,但没说什么。
“这一带美军活动很频繁。”李振邦指着地图说,“特别是他们的华裔特种部队,经常伪装成我军人员。上个月我们就差点上当。”
他说这话时,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反应。果然,有两个人不自觉地交换了眼色。
“那我们得小心了。”赵队长面色不变,“谢谢提醒。”
离开房间后,李振邦立即向张科长报告:“基本可以确定,他们是伪装的。接下来需要确凿证据。”
“什么证据?”
“他们的武器装备。”李振邦说,“如果是伪装,武器上一定会留下破绽。”
在李振邦的建议下,王站长以“检查装备,准备补充弹药”为名,要求检查他们的武器。
赵队长起初很抗拒:“我们的武器装备都是机密。”
“这是规定。”王站长态度坚决,“所有在兵站休整的部队都要接受检查。”
眼看推脱不过,赵队长只好同意。
李振邦仔细检查了他们的武器。表面上看,都是志愿军常用的型号。但他发现一个关键问题:这些武器的保养方式很特别,用的是美军的保养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zjsw.org)沪上警事: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