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十一月底,李振邦从兵团开完会回到运输连,发现连里的战士们正在为过冬发愁。棉衣不够厚,粮食供应也时断时续。
李同志,你回来了。陈连长搓着冻得通红的手,今年这天气邪门,比往年冷得多。
李振邦看了看战士们单薄的棉衣,问道:棉衣不是应该早就发下来了吗?
发是发了,但数量不够。陈连长叹了口气,而且质量也不行,你看这棉花,都结成块了。
李振邦摸了摸战士身上的棉衣,确实,里面的棉花分布不均,有些地方厚,有些地方薄。这要是在零下二十多度的野外执行任务,非冻伤不可。
晚上,李振邦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在现代警校时,学过一些物资管理的知识。虽然不多,但或许能帮上忙。
第二天一早,他找到陈连长:连长,我想去看看仓库的物资管理情况。
陈连长有些疑惑:老李,你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个了?
我想看看能不能帮上忙。李振邦说,我在上海公安局的时候,接触过一些物资管理的工作。
仓库设在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保管员是个老同志,姓张,大家都叫他张保管。见到李振邦来,他热情地打招呼:李同志,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随便看看。李振邦说。
仓库里堆满了各种物资,但摆放得很乱。棉衣和粮食堆在一起,有些麻袋已经破了,粮食撒了一地。
这里太乱了。李振邦忍不住说。
张保管不好意思地搓搓手:人手不够,忙不过来啊。
李振邦仔细查看了棉衣的库存。确实如陈连长所说,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棉衣棉花均匀厚实,有的却薄得像夹衣。
这些棉衣是从哪里来的?李振邦问。
有的是国内运来的,有的是当地采购的。张保管说,质量好的都先发给前线部队了,咱们后勤部队只能用剩下的。
李振邦在心里算了一下,按照现在的库存,至少要缺两百套棉衣。这意味着有两百个战士要挨冻。
回到住处,李振邦开始想办法。他记得在现代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如何克服困难。其中就提到过用当地材料制作御寒物品。
第二天,他去找当地的朝鲜老乡。通过翻译,他了解到这一带盛产一种芦苇,当地人都用芦苇花絮来做褥子。
芦苇花絮?李振邦眼睛一亮,能带我去看看吗?
老乡带着他来到江边。果然,那里长满了芦苇,白色的花絮在风中摇曳。
李振邦采了一些带回连队。他试着把芦苇花絮塞进布套里,做成一个简易的褥子。晚上,他亲自试了试,保暖效果不错。
这个办法好!陈连长很兴奋,咱们可以组织战士去采集芦苇花絮。
很快,全连都动员起来了。战士们利用休息时间到江边采集芦苇花絮,妇女们帮忙缝制布套。不到一个星期,每个战士都有了一床芦苇花絮褥子。
这下晚上睡觉不用挨冻了。一个年轻战士高兴地说。
棉衣的问题暂时缓解了,但粮食供应的问题依然存在。运输连的存粮只够吃三天了,而下一批粮食什么时候能运到,还是个未知数。
李振邦去炊事班看了看。炊事班长老赵正在为粮食发愁:李同志,你看,就剩这么点高粱米了,得省着吃。
现在一天吃几顿?李振邦问。
两顿。老赵说,早上高粱米粥,晚上高粱米饭,菜就是咸菜。
李振邦看了看锅里的粥,稀得能照见人影。这样下去,战士们的体力会跟不上的。
他想起在现代警校时,学过一些营养学的基础知识。虽然不多,但或许能帮上忙。
老赵,这附近能挖到野菜吗?李振邦问。
能是能,但战士们都不认识,怕挖到有毒的。
李振邦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外婆学过辨认野菜。虽然年代久远,但一些常见的野菜还记得。
明天我带几个人去挖野菜。李振邦说。
第二天,李振邦带着几个战士上山。他教大家辨认荠菜、马齿苋等可食用的野菜。战士们学得很认真。
李同志,你懂得真多。一个战士佩服地说。
都是小时候学的。李振邦笑笑。
挖回来的野菜丰富了战士们的餐桌。虽然还是吃不饱,但至少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粮食危机暂时缓解了,李振邦又开始琢磨怎么改善战士们的居住条件。运输连住在简易的木板房里,四处漏风。虽然有了芦苇花絮褥子,但晚上还是很冷。
他观察了当地朝鲜老乡的房子,发现他们在墙壁上抹一层泥巴,可以有效防风。
咱们也可以试试。李振邦对陈连长说。
说干就干。战士们到附近挖来黏土,和成泥巴,抹在木板房的缝隙处。效果立竿见影,屋里明显暖和多了。
老李,你这脑子真好使。陈连长拍着李振邦的肩膀,以前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李振邦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也是跟老乡学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zjsw.org)沪上警事: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