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一个清晨,朝鲜还带着料峭春寒。李振邦正在整理这个月要送往前线的信件清单,通讯员小刘急匆匆跑来。
“李同志,兵团急电!”
李振邦展开电报,是让他立即回国到上海公安局报到的调令。电报末尾特别注明:五日内必须抵达。
这么快就要离开了吗?李振邦环顾这个他待了三个月的山洞。墙上还贴着他手绘的邮路图,桌上摆着战士们送的各种小礼物——用炮弹壳做的笔筒,用树枝编的相框。
陈连长听说他要走,连夜组织了个简单的欢送会。战士们凑钱买了瓶白酒,炊事班特意多做了两个菜。
“老李,回去后好好干。”陈连长举着搪瓷缸,“你在朝鲜的这些经验,回去肯定能用上。”
金大成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塞到他手里:“这是同志们写的留言,你带着。”
第二天出发时,运输连的战士们都来送行。李振邦挨个握手,眼睛有些发酸。这一年多,他和这些可爱的战士同吃同住,早已亲如兄弟。
回国的路很顺利。在安东转车时,他特意去看了曾经住过的兵站。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只是物是人非。
火车驶进上海北站时,正是清晨。熟悉的站台,熟悉的上海话,连空气中特有的潮湿气味都那么熟悉。李振邦深吸一口气,终于回来了。
他先回家。母亲开门见到他,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振邦!你回来了!”母亲摸着他的脸,“瘦了,黑了。”
父亲站在母亲身后,虽然没说话,但眼眶也是红的。
家里的摆设还和走时一样。他的书桌一尘不染,显然母亲天天都在擦拭。
“先洗个热水澡。”母亲忙着去烧水,“我给你找换洗衣服。”
洗完澡,李振邦穿上久违的中山装,感觉浑身不自在——在朝鲜穿惯了军装,突然换上便装反而觉得别扭。
第二天,他到市公安局报到。周队长见到他,高兴地直拍他肩膀。
“好小子,可算回来了!在朝鲜立了大功啊!”
“都是分内的事。”李振邦不好意思地笑笑。
周队长递给他一份任命书:“经研究,任命你为治安科副科长。你现在经验丰富了,要带带新人。”
治安科副科长,这个职务很实在。李振邦松了口气,他真怕组织上给他安排太高的职位。
办公室在公安局二楼拐角,很小,但朝南,阳光很好。窗外是棵梧桐树,新叶初发。
科长老王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公安,见到他很热情:“振邦同志,早就听说你要来。咱们科正缺你这样有经验的同志。”
科里一共十二个人,大多是年轻人。听说新来的副科长在朝鲜立过功,都很好奇。
“李科长,朝鲜是不是特别艰苦?”最年轻的小张问。
“艰苦是艰苦,但战士们都很乐观。”李振邦说。
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重点区域的治安巡逻和案件侦破。第一天上班,他就跟着老王去处理一起盗窃案。
现场在南京路的一家商店。经理急得满头大汗:“警察同志,这可怎么办啊?这批货是要供应劳动节市场的。”
李振邦仔细勘察现场,发现盗窃手法很专业。
“最近有没有可疑人员在附近转悠?”他问店员。
“有个戴鸭舌帽的男人,这几天老在店外晃荡。”一个店员说。
李振邦让技术人员提取了指纹,又仔细查看了被撬的锁具。
“是惯犯。”他对老王说,“手法很老练。”
回到局里,他调阅了近期类似案件的卷宗,果然发现了几起手法相似的案子。
“重点排查有盗窃前科的人员。”他在案情分析会上说。
经过三天侦查,案子破了。作案的是个三人团伙,专门盗窃国营商店。
“李科长判断得真准。”小张佩服地说。
李振邦却不敢大意:“治安工作永远不能松懈。”
除了案件侦破,他还要负责片区的日常巡逻。这天他巡逻到外滩,正好遇见林淑娴。
“你回来了?”林淑娴又惊又喜。
“嗯,上星期回来的。”
他们沿着外滩散步。黄浦江上船只往来,对岸的浦东依然是一片农田。
“在朝鲜很辛苦吧?”林淑娴问。
“还好。”李振邦简单讲了在朝鲜的经历。
林淑娴听得很认真:“你做得很好。”
走到外白渡桥,他们停下来。夕阳把江水染成金色。
“晚上一起吃饭?”李振邦鼓起勇气问。
“好啊。”
他们在南京路的一家小馆子吃了晚饭。店里很热闹,人声鼎沸。这种和平的景象,让李振邦感触很深。
“在朝鲜的时候,我经常想起这样的场景。”他说。
林淑娴看着他:“你变了很多。”
“是吗?”
“更沉稳了。”
送林淑娴回家的路上,两人默默走着。快到弄堂口时,林淑娴说:“我调到市工业局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zjsw.org)沪上警事: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