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马陆乡的麦田已染成一片金黄,麦穗饱满得垂了头,风一吹就滚起金色的浪,麦香顺着田埂飘到几里外的弄堂。李振邦清晨出门时,张阿婆正蹲在门口翻晒新收的小麦,竹席上的麦粒金灿灿的,她用木耙轻轻拨匀,嘴里念叨着:“今年麦子长得好,磨出的面肯定筋道,等磨好了给你家送点,蒸馒头吃。”
“谢谢阿婆,”李振邦停下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帆布包,里面是刚整理好的案卷,“今天局里有个重要会议,说是要部署打击囤积居奇的工作,最近有居民反映,有人偷偷囤粮食,准备高价卖。”
1955年夏,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两年,市场粮食供应稳定,但仍有少数粮商投机取巧,囤积粮食、哄抬粮价,影响民生。市局要求各分局重点排查,李振邦所在的闸北分局,正好负责几个粮食交易集中的区域。
林淑娴抱着安安走出来,孩子穿着浅蓝的小褂子,手里攥着个麦穗,是陈向阳昨天送的,麦芒已经晒干,扎得小手有点痒,却舍不得丢。“开会别太急,中午我给你送午饭,还是你爱吃的红薯饭、炒青菜。”她把安安放在小板凳上,帮李振邦理了理衣角,“安安昨天会说‘爸爸加油’了,你听。”
安安抬起头,奶声奶气地喊:“爸爸,加油!”
李振邦笑着蹲下来,在孩子脸上亲了一口,接过林淑娴递来的油纸包,里面是两个煮鸡蛋:“路上吃,你们在家注意安全,晚上我早点回。”
路过王师傅的自行车铺,王师傅正忙着给一辆旧自行车换链条,裤脚沾着机油。他儿子王小虎背着书包,正坐在旁边给零件除锈,见李振邦路过,站起来喊:“李叔叔,早!我爸昨天修自行车时,听一个粮商说,最近要涨粮价,让他多囤点米!”
“哦?你还记得那个粮商长什么样吗?”李振邦停下车,心里咯噔一下,这正好和居民反映的线索对上了。
“穿灰布中山装,戴个旧毡帽,说话带点苏北口音,经常来附近的合作社买粮。”王小虎说得认真,他记性好,见过一次就记住了,“我爸说他不像正经买粮的,每次都买几十斤,用麻袋扛走,不像给家里吃的。”
“好,叔叔知道了,谢谢你小虎。”李振邦摸了摸他的头,“你上学路上注意安全,有什么消息再告诉叔叔。”
到局里时,大院里的梧桐树叶已经长得枝繁叶茂,遮住了大半阳光。老吴正站在办公室门口等他,手里拿着个搪瓷缸,里面的热水冒着热气:“振邦,你可来了!局长刚开会回来,说要成立专项小组,打击囤积居奇的粮商,让你当组长,我给你当副手。”
办公室里摆着几张木质办公桌,桌面被磨得发亮,墙上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案卷用棉线捆得整整齐齐,堆在桌角。局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干部,姓赵,穿着藏青色的干部服,见李振邦进来,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振邦,坐。最近居民反映,闸北粮贸市场有粮商囤粮,有人说‘过阵子米价要翻倍’,已经有不少居民恐慌性买粮,再不管,市场就乱了。”
赵局长从抽屉里拿出一份举报材料,上面写着几个粮商的名字,最上面的是“刘大发”,地址在闸北区河南北路的一个杂货铺。“这个刘大发,之前就因为倒卖粮票被处理过,这次估计是贼心不死,囤了不少大米和面粉。你们要尽快调查,查清他的囤粮点,把粮食查扣,稳定市场价格。”
“是,局长!我们现在就去调查。”李振邦接过材料,和老吴对视一眼,两人立刻起身往外走。
河南北路的杂货铺不大,门脸挂着“大发杂货铺”的招牌,里面摆着米缸、面袋,还有些油盐酱醋,刘大发正站在柜台后,给一个居民称米,脸上堆着笑:“大姐,多买点吧,过阵子米价就涨了,现在买划算。”
李振邦和老吴假装成买米的居民,走到柜台前:“老板,买五十斤大米,要新磨的。”
刘大发打量了他们一眼,见两人穿着便衣,不像公安,笑着说:“新米有,不过五十斤得多等会儿,我去后院拿。”他转身往后院走,脚步有点慌。
李振邦给老吴使了个眼色,老吴留在前院,假装看商品,李振邦悄悄跟在后院门口。后院的门虚掩着,里面堆着十几个大麻袋,鼓鼓囊囊的,凑近了能闻到米香,刘大发正蹲在麻袋旁,往一个小袋里装米,嘴里还念叨:“再囤几天,等价格涨了就卖,这次能赚不少。”
李振邦推开门,亮出证件:“刘大发,你涉嫌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跟我们走一趟!”
刘大发脸色瞬间煞白,站起来想跑,被随后赶来的老吴拦住。“公安同志,俺没囤粮,这些都是俺自己吃的!”他挣扎着,声音发颤。
“你一个杂货铺老板,自己吃需要十几袋米?”李振邦指着麻袋,“这些粮食,我们要依法查扣,你跟我们回局里接受调查。”
把刘大发带回局里后,他拒不承认囤粮,一口咬定是自己和亲戚家吃的。“俺有五个亲戚,每家都要吃粮,这些米是帮他们代买的。”刘大发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zjsw.org)沪上警事: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