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前几天调研的传统工业区和老城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崭新、明亮、充满未来感。玻璃幕墙的研发大楼、精心修剪的绿化带、步履匆匆的年轻面孔,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上的活力与野心。
林别此行的重点,是调研星城的科技创新生态。陪同调研的除了市委秘书长郭瑞,还有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韩雪松。
“林书记,高新区目前集聚了全市65%的高新技术企业、8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90%的瞪羚企业。”韩雪松边走边介绍,语气中带着自豪,“去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站是星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李维是位四十岁出头的海归博士,热情地带领林别参观实验室。
“林书记,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工业视觉检测系统,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李维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设备介绍,“已经应用于星城多家制造企业的生产线。”
林别仔细观察着设备的运行,问道:“这套系统的核心算法是自主开发的吗?有没有考虑过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
“算法完全自主开发。”李维肯定地回答,“我们正在探索在医疗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但面临医疗器械认证周期长、临床数据获取难的问题。”
“认证问题可以协调市场监管局提前介入指导。”林别转头对韩雪松说,“科技创新需要各环节协同发力。”
接下来参观的是新材料实验室。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操作各种精密仪器,测试新材料的性能。
“我们研发的这款高温合金,性能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负责人介绍,“如果能实现量产,可以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卡脖子’问题。”
“量产面临什么困难?”林别问到了关键点。
负责人叹了口气:“中试环节投入太大,单个科研院所难以承担。而且即使中试成功,产业化还需要配套的厂房、设备、熟练工人...这些都不是我们擅长的。”
林别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问题。
按照原计划,下一站是参观高新区引以为傲的独角兽企业——星耀科技。但林别再次提出了“随机调研”的要求。
“附近有没有正在孵化的早期科技企业?我想去看看最原始的创新状态。”
这个要求让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东有些为难:“孵化器里的企业都比较早期,条件也比较简陋...”
“就是要看最真实的状态。”林别的态度很坚决。
于是,车队转向来到了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与刚才参观的现代化研究院相比,这里显得拥挤而朴素。开放式办公区内,几十个创业团队正在埋头工作。
林别随机走到一个正在调试设备的团队前。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台造型奇特的机器激烈讨论着,甚至没有注意到身后来了人。
“你们在做什么项目?”林别轻声问道。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啊...我们在做微型卫星推进系统。”
“卫星推进?”林别很感兴趣,“能具体说说吗?”
年轻人一下子来了精神:“我们研发的是一种新型电推进系统,比传统化学推进效率高十倍,可以让小型卫星在轨寿命大幅延长...”
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从技术原理讲到市场前景,完全忘记了面前的是市委书记。
“你们团队有几个人?融资进展如何?”林别等他讲完才问道。
“核心团队五个人,都是航天院校毕业的。天使轮融了五百万,现在正在寻求A轮融资。”年轻人说到这里,语气低沉下来,“不过最近见了十几个投资机构,都说技术很好,但商业化前景不明朗...”
“为什么?”
“卫星产业链太长,我们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没有整星制造企业的配合,我们的系统很难得到验证和应用。”
林别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走访了几个创业团队,发现他们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技术很先进,但缺乏应用场景和产业链支持。
在随后与高新区科技企业代表的座谈会上,林别把这些观察带了进来。
“刚才我参观了几家创业企业,感触很深。”林别说,“我们的科研人员很优秀,技术创新能力很强。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创新成果被困在实验室里,走不出‘死亡之谷’。”
会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认真听着。
“什么是‘死亡之谷’?”林别解释道,“就是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之间的那段艰难历程。这个阶段,科研经费已经用完,市场投资又觉得风险太大,很多优秀的创新项目就在这里夭折了。”
几个创业公司的负责人频频点头,显然深有体会。
“我们政府在搭建创新平台、提供研发资助方面做得不错,”林别继续说,“但在帮助创新成果跨越‘死亡之谷’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m.zjsw.org)官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