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领命,悄然退下。不过半个时辰,他便去而复返,脸色凝重:“皇爷,查清了。那二人原是东厂理刑百户,身手不凡,三个月前才刚刚调入司礼监充当随堂。按制,他们今夜,本不该出现在内廷。”朱由检眼中寒光一闪。带武装人员擅闯禁宫,魏忠贤的胆子,果然够大。这既是炫耀武力,也是一种无声的威胁。“好,很好。”
朱由检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看来,朕的这位‘九千岁’,是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朕这把新磨的刀,快是不快了。”
他沉默片刻,忽然转身:“传李若琏。”李若琏,锦衣卫指挥佥事,并非阉党核心,其父曾因触怒魏忠贤被罢官,此人或可利用。
当李若琏匆匆奉诏入宫,在寂静的暖阁内听到年轻皇帝直接询问锦衣卫中魏忠贤眼线时,心中虽惊,却也有种压抑已久的激愤涌上心头。他毫不犹豫地呈上了一本早已暗中准备好的名册。朱由检就着烛光,一页页翻看,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名字、职务,以及与东厂的关联。他的眼神越来越冷。“三天。”朱由检合上册子,声音不高,却带着铁一般的意志,“三天之内,将名册上这些人,全部调离京师,派往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南方诸省的闲散职位。(崇祯在为下一步提前布局)空缺,由你遴选身家清白、忠诚可靠的武进士及勋贵子弟填补。记住,要做得干净,名义上,皆是平调或升迁。”“臣,遵旨!”李若琏强压着心中的激动,他知道,一场无声的风暴,即将在这座帝王的宫城中掀起。
接下来的两日,表面一切如常。朱由检依旧按时上朝,听取臣工奏对,对魏忠贤也依旧保持着表面的礼遇。
然而,暗地里,锦衣卫的人事调动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道道调令在不引人注意的深夜或凌晨发出,如同精准的手术刀,悄无声息地剔除着腐烂的痈疽。与此同时,魏忠贤也并未坐以待毙。他似乎察觉到了风向的微妙变化,再次出手了。
这一次,他送来了一份“厚礼”——四名精心挑选的绝色女子,美其名曰“侍奉圣躬,解其劳顿”。当那四名身着轻纱、体带异香的少女被引入偏殿时,朱由检只是远远看了一眼,便对王承恩使了个眼色。王承恩会意,暗中找来可靠太医和细犬查验,果然发现她们身上佩戴的香囊和殿内新换的熏香中,都掺有能惑乱心神的“迷魂香”。
“果然如此。”朱由检听完禀报,脸上没有任何意外之色。他没有声张,只是以“不喜浓艳”为由,下令撤换所有熏香,并将那几名女子以“需重新教导宫规”为名,送至了皇宫西北角最冷清的宫殿看管起来,彻底隔绝。
魏忠贤的第二次试探,再次如同泥牛入海,没有激起任何他想要的涟漪。他送出的“温柔刀”,被年轻皇帝以超越年龄的冷静与克制,轻易化解。夜色再次笼罩紫禁城,但这一夜的乾清宫周围,站岗的侍卫已经换上了一张张新鲜而坚毅的面孔。他们是由李若琏亲自挑选的武进士出身者,家世清白,目光澄澈,对皇帝的忠诚尚未被宫中的污浊所浸染。
朱由检站在殿门内,隔着窗棂望着外面那些挺拔的身影,感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初步的安全感。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砍向魏忠贤那棵盘根错节大树的斧头,才刚刚举起。朝堂之上,那些依附于魏阉的“五虎”、“五彪”、“十孩儿”、“四十孙”们,还在虎视眈眈。辽东的后金,西北的流寇,朝廷的亏空……无数难题如同重重阴云。
皇极殿内,百官肃立。初冬的阳光透过高窗,洒在冰冷的地面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年轻的崇祯皇帝端坐在龙椅上,冕旒垂下的玉藻微微晃动,遮住了他眼底深处审视的目光。
朝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各部院依次奏事,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然而,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如同不断绷紧的弓弦,弥漫在空气中。许多敏锐的官员已经察觉到,近日里,锦衣卫乃至宫廷侍卫中,悄然换上了许多新面孔,一些昔日里趾高气扬的东厂番子或阉党亲信,竟不见了踪影。
这种无声无息的人事更迭,比公开的诏令更让人心惊肉跳。端立在文官班首附近的魏忠贤,低垂着眼睑,看似平静,拢在袖中的手却微微蜷紧。
新帝登基以来的种种举动,都透着一股让他不安的沉稳与莫测。美人计石沉大海,加赋试探被轻易搁置,连安插在皇帝身边和锦衣卫中的眼线,也被不声不响地拔除。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天子,远比他想象中更难对付。他不能再等了,必须主动出击,以退为进,试探皇帝的真实意图,也稳住麾下那些开始惶惶不安的党羽。就在礼部尚书奏事完毕,殿中暂趋安静的那一刻,魏忠贤动了。他手持象笏,稳步出班,行至御道中央,面向丹陛,撩起蟒袍前摆,缓缓跪了下去。这一举动,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先将头上那象征极高地位的三山帽摘下,恭敬地置于身侧,然后深深叩首,额头触及冰凉的金砖,再抬起时,声音已然带上了几分悲怆与哽咽:“皇上!老奴魏忠贤,叩请天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撰鼎记请大家收藏:(m.zjsw.org)撰鼎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