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的十月,寒风如刀,自蒙古高原呼啸而下,刮过已然枯黄的原野。大明帝国在年轻的皇帝全力驱动下,如同一个生锈却庞大的机器,正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艰难地试图重新运转。陕西的矿场在徐应元的铁腕下终于冒出几缕黑烟,驿路改革在曹化淳与刘若宰的奔走中初见轮廓,火器总局的工匠们在徐光启的督领下日夜赶工。一股微弱却真实的希望,似乎在弥漫。
然而,历史的洪流从不因个人的意志而停留。就在大明奋力自救之时,一场蓄谋已久的雷霆风暴,已悄然降临。
沈阳,大政殿。
皇太极端坐于黑貂皮铺就的汗位上,目光扫过殿内一众贝勒、大臣。他的神情平静,眼底却燃烧着野心的火焰。
“明国小儿皇帝,甫一登基,便搞什么武举、整京营、开矿赈灾,倒是好大的动静。”皇太极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然其国库空虚,党争不休,陕西流寇愈演愈烈,此正是天赐良机于我大金!”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羊皮地图前,手指猛地划过蒙古草原,重重地点在长城一线的某个位置。
“蓟镇!明人倚仗山海关-宁锦防线,自以为高枕无忧。然其蓟镇、宣府一带,边墙年久失修,军备废弛,尤以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等处最为薄弱。朕已得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图承诺,愿为向导!”
大臣范文程出列补充道:“大汗圣明。据探报,明廷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正全力剿抚流寇,宣大总督张晓、蓟辽总督刘策皆庸碌之辈,京师三大营更是糜烂不堪。此时若精兵突入,直捣其腹心,必能震动天下,俘获人畜无数,更可令明国小儿首尾难顾,数年不敢东顾!”
阿敏、莽古尔泰等贝勒纷纷请战,战意高昂。
皇太极猛地一拍桌案,决然道:“好!传朕旨意,点兵五万,以蒙古诸部贝勒为前导,绕道科尔沁,经哈喇慎部,突袭明国蓟镇边墙!此次,朕要亲自去看看,那北京城的城墙,究竟有多高!”
烽火照边关
十月戊辰(二十七日),深夜。
蓟镇,龙井关。寒风卷着雪沫,拍打着残破的烽火台。守墩的老军裹紧了破烂的棉袄,嘟囔着这鬼天气。突然,他隐约听到远处传来闷雷般的声响,地面似乎也在微微震动。
他疑惑地探出头,借着微弱的月光,望向关外的黑沉草原。下一刻,他的瞳孔骤然收缩——只见视线尽头,一条黑色的洪流正无声地漫过地平线,无数骑兵的身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马蹄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响,最终汇成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
“鞑……鞑子!鞑子入寇了!”老军声嘶力竭地吼叫起来,连滚带爬地点燃了烽火台积存的柴草。
一股浓黑的狼烟伴随着冲天的火光,在寒冷的夜空中骤然升起,格外刺眼。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
几乎在龙井关烽火燃起的同时,大安口、洪山口等多处关隘,也同时遭到了后金精锐骑兵的猛攻。蒙古向导熟悉小路,引领后金军绕开了部分明军哨卡。而驻守的这些明军,久疏战阵,装备简劣,在如狼似虎的后金铁骑面前,几乎一触即溃。许多关隘甚至连像样的抵抗都未能组织起来,便被迅速攻破。
长城,这条曾经护卫中原的巨龙,在沉睡与腐朽中,被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巨大的裂口!
惊雷震京师
十月二十九日,深夜,紫禁城。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宫夜的宁静。司礼监太监王承恩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进乾清宫暖阁,手中高举着一份沾满烟尘的六百里加急军报。
“皇爷!皇爷!不好了!蓟镇急报!建奴……建奴大军突破长城,已破大安口、龙井关,正分兵掠取蓟州、三河等地,兵锋……兵锋直指京师啊!”
正伏案批阅奏章的朱由检猛地抬起头,手中的朱笔“啪”地一声掉在奏疏上,染红了一大片。他的脸色在瞬间变得煞白,霍然起身,一把夺过军报。急切问道:“今年是什么年?”
王承恩有点疑惑赶紧回道:“皇上,今年是崇祯元年,戊辰年啊!”
朱由检心里思量:“变了,历史变了,本该发生在‘已己’年的事足足提前了一年。”
他的目光急速扫过文书上的每一个字,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尽管早已预感到辽东会有动作,但他万万没想到,皇太极的刀锋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狠,而且选择的突破口,竟是看似安稳的蓟镇!
“蓟辽总督刘策何在?宣大总督张晓何在?他们都在干什么!”年轻皇帝的声音因惊怒而有些嘶哑。
“回……回皇爷,刘督师、张督师皆……皆未能有效阻截,建奴兵锋太盛,边军溃散……”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此刻任何的慌乱都是致命的。他走到舆图前,目光死死盯住那个被撕开的口子。
“传旨!”他的声音恢复了冰冷,“五军都督府、兵部、京营所有堂官,即刻入宫议事!关闭京师九门,全城戒严!传令顺天府尹,即刻组织民壮上城协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撰鼎记请大家收藏:(m.zjsw.org)撰鼎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