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妥善安排了高产作物试验田和保密培训事宜后,林昊终于有精力认真思考如何“教导”这群特殊的唐代官二代。他掂量着自己肚子里的那点墨水——教他们未来语文?怕是连之乎者也都用不溜。教数理化?基础知识或许能唬人,但深了容易露怯,而且缺乏直观震撼。
最终,他决定回归自己的老本行——历史。还有什么比用冰冷的数据和铁一般的规律,更能展现“后世学识”的深度,并给这些未来可能执掌大唐权柄的年轻人(以及他们背后密切关注着的父辈)带来灵魂冲击的呢?
他向李世民请示,希望能有一间静室,一块大些的木板(或白色墙壁),以及一些炭笔(便于书写和擦改)。李世民虽好奇他要教什么,但爽快地答应了,并特意安排了一处靠近试验田、相对独立又便于守卫的院落作为“教室”。
第一课,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正式开始。
“学生”包括太子李承乾、长孙冲、房遗直、程处默、尉迟宝琳等。李世民本人、长孙皇后,以及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程咬金、尉迟恭这几位核心重臣,则悄然坐在了教室的后排,如同最认真的旁听生。他们太想知道,林昊能拿出什么样的“后世学识”了。
林昊站在那块临时找来的、刷了白漆的大木板前,深吸一口气。他先用炭笔,在木板顶端写下了几个大字:华夏历代主要王朝国祚一览。
看到这个标题,后排的李世民等人瞳孔便是微微一缩,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李承乾等人也面露好奇与肃然。
“诸位公子,”林昊开口,声音平稳,“今日我们不谈经义,不论诗赋,只观一组来自后世史家梳理的数据。此数据,关乎江山社稷之寿数,望诸位静观、深思。”
他没有过多开场白,直接拿起炭笔,从左边开始,一边写,一边用清晰的声音念出:
“秦朝:始皇帝一统六合,书同文,车同轨,威加海内。国祚——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共十五年。” 他在“十五年”下面重重划了一道线。
“十五年?!”程处默忍不住低呼出声,被他爹程咬金狠狠瞪了一眼,但程咬金自己的嘴角也在抽搐。尉迟宝琳也是一脸难以置信。李承乾等人更是面面相觑,强大的秦朝,竟然如此短命?
林昊没有停顿,继续书写、念诵,声音不高,却如重锤擂鼓:
“西汉:高祖斩白蛇起义,文景之治,汉武雄风。国祚——二百一十年。”
“东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国祚——一百九十五年。”
(写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他简要说明了分裂时期以主要政权计)
“隋朝:文帝开皇之治,炀帝……国祚——三十七年。”
写到“隋朝”时,课堂内外,一片死寂。隋朝的覆灭,对于在座的大唐开创者们而言,是亲身经历、刻骨铭心的记忆!三十七年!这个数字让李世民等人的脸色无比凝重。
然后,炭笔移动到了最关键的位置。
林昊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神色各异的众人,缓缓写下:
“唐朝:高祖陛下晋阳起兵,太宗陛下……贞观之治。国祚——二百八十九年。”
尽管早已从林昊口中听过这个数字,但当它如此清晰、如此正式地出现在这“历代王朝”的序列之中时,所带来的冲击力依然无与伦比!李世民的身体微不可察地晃了一下,放在膝盖上的手骤然握紧。长孙皇后轻轻吸了口气。后排的重臣们,个个面色铁青,呼吸沉重。李承乾更是脸色发白,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和一丝恐惧。
林昊没有给他们太多消化的时间,炭笔继续移动,将后续的王朝一一列出:
“五代十国:七十二年”
“北宋:一百六十七年。”
“南宋:一百五十二年。”
“元朝:九十七年。”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
“清朝:二百七十六年。”
当他写完最后一个数字,放下炭笔时,整个“教室”内落针可闻。那块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数字仿佛带着血色,诉说着一个个王朝从崛起到覆灭的轮回。
所有的王朝,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无论是短暂的秦隋,还是后续的宋元明清,它们的国祚,没有一个超过三百年!大唐的二百八十九年,在这个序列中,竟然已经算是“长寿”的了!
一种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压力笼罩了所有人。
良久,林昊才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诸位,数据在此。后世史家观此历朝兴替,总结出一个现象,称之为——王朝周期率。”
他再次拿起炭笔,在列表旁边写下了这五个字。
“何谓周期率?简而言之,便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似乎都难以逃脱一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环。初立时,百废待兴,君臣同心,政治清明;至中期,承平日久,积弊渐生;到后期,则往往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腐败,贫富悬殊,内忧外患并起,最终……轰然倒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