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太极殿早朝。
金碧辉煌的大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气氛却不如往日那般庄重平和,反而透着一股隐隐的紧绷感。在例行议完几项军政要务后,那些出身或与世家关系密切的御史言官们,便如同约好了一般,开始轮番上阵,奏事的内容看似五花八门,实则矛头隐隐都指向了近期宫中的“异常”。
一位王姓御史手持笏板,出列朗声道:“陛下,臣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近日宫中似有非常之举,司农小吏频繁出入禁苑,皇庄之地戒备森严,远超常例。此等事宜,关乎国本,若为利国利民之策,正应昭告天下,使万民咸知陛下德政,何以如此讳莫如深?臣恐流言滋生,有损圣听啊!” 这话听起来是劝谏皇帝公开透明,实则是在逼问皇帝到底在秘密进行什么。
他话音刚落,另一位李姓言官立刻接口,将矛头指向了人事安排:“陛下,臣还听闻,宫中近日似有身份不明之士,常伴圣驾左右,甚至……出入内廷。祖宗规制,外臣无诏不得入内宫,此乃防微杜渐之意。如今此人来历不清,踪迹诡秘,长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望陛下明示此人身份、功绩,以安朝野之心!” 这几乎是指着鼻子说皇帝身边有“妖人”了。
接着,又有人将话题引向了皇子教育:“陛下励精图治,重视皇子教养,天下皆知。然储君之学,当以圣贤经典为本,习治国安邦之道。臣风闻近日太子与几位殿下,所学似乎……别辟蹊径,恐非正道。望陛下慎择师友,勿使储君沉迷于奇技淫巧,偏离治国之正轨。”
这些奏对,一句句,一字字,看似冠冕堂皇,引经据典,实则如同软刀子,不断切割着李世民的神经。他们不敢直接指责皇帝,便拐弯抹角地攻击皇帝身边的人和事,目标直指林昊以及正在推进的农业改革和“新学”教育!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如水。他强压着心头的怒火,一一驳斥:
“司农寺研讨新法,乃务实之举,成败未定之前,岂能大肆宣扬,徒惹非议?”
“朕身边有何人,自有朕的考量,莫非朕用何人,还需向尔等一一报备不成?”
“太子所学,朕亲自过问,广纳博采,有何不可?莫非只有死读经书,才是正道?”
他的反驳虽然有力,但架不住对方人多势众,且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各种旁敲侧击、含沙射影的言论层出不穷。整个早朝,仿佛变成了一场围绕“宫中秘密”的攻防战,正常的政务讨论反而被搁置了。
最终,李世民看着下面那些看似恭敬、实则眼神闪烁的世家代言人们,一股无名火直冲顶门。他猛地一拍御案,霍然起身!
“够了!”一声怒喝响彻大殿,将所有的嘈杂都压了下去。
“朕累了!今日就到此为止!退朝!”
说完,根本不待群臣反应,李世民一甩袍袖,怒气冲冲地转身离开了太极殿,留下满殿面面相觑、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
立政殿内。
李世民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脸上的怒容仍未消散,胸口剧烈起伏。他一把扯下头上的进贤冠,重重地掼在案几上,发出“砰”的一声闷响。
“混账东西!一群蠹虫!国之硕鼠!”他再也抑制不住,破口大骂,“整日不思报国,只知结党营私,窥探禁中!朕做什么,难道还要经过他们同意不成?!他们想把持朝政到几时!莫非真要逼朕……”
“二哥,”长孙皇后柔婉的声音及时响起,她端着一杯温茶,轻轻走到李世民身边,将茶递到他手中,另一只手则温柔地抚上他的后背,为他顺气,“莫要动怒,气坏了身子,岂不正中了某些人的下怀?”
她屏退了左右宫人,这才轻声劝慰:“朝堂之上,历来如此。他们越是步步紧逼,越是说明心中恐惧,说明二哥您做的事情,真正触动了他们的根本。这是好事啊。”
李世民接过茶杯,却没有喝,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在榻上坐下,眉宇间充满了疲惫和愤懑:“观音婢,你是没看见他们那副嘴脸!口口声声为了社稷,为了规制,实则满肚子都是自己的算盘!他们就是见不得朕好,见不得大唐跳出那个该死的‘周期率’!林先生说得对,这些世家,就是趴在江山社稷上的蛀虫!”
长孙皇后在他身旁坐下,温言道:“妾身虽未亲见,但也能想象得到。然而,二哥,越是如此,我们越要沉住气。林先生此刻正在清晖园安心指导活字印刷之事,试验田的作物也正在生长。我们手中握着的,是能改变未来的利器。何必与那些只知眼前利益的宵小之辈逞一时口舌之快?”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他们如今不过是试探,是因为他们还不清楚底细,心中恐慌。我们更要借此机会,将秘密守得更紧,将事情做得更快。待到来日,活字成书,流传天下;新粮丰收,充盈府库。届时,事实胜于雄辩,看他们还有何话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