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两仪殿偏殿。
昨日的震撼与悲愤并未随着夜幕散去,反而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与急迫。例行朝会上处理政务时,李世民与他的心腹大臣们尚能维持表面的平静,但一旦退入这隐秘的偏殿,所有的焦虑与决心便再无掩饰。
李世民端坐于主位,目光如炬,扫过下方肃立的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李积、程知节、尉迟敬德、高士廉、魏征。他手中把玩着一枚玉珏,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诸卿,”李世民开门见山,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殿内的沉寂,“昨日林先生一席话,如同暮鼓晨钟,震聋发聩!朕一夜未眠,思及那‘安史之乱’,思及那八年烽火,思及大唐由盛转衰乃至崩塌之景,犹觉心惊胆寒,如坐针毡!”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本是常理。然,若后人非但不加维护,反而肆意砍伐,纵有参天巨木,亦终有倾覆之日!朕绝不能容忍,朕与诸卿呕心沥血开创之基业,毁于后世不肖子孙之手!改革之策,必须加快,尤其是关乎帝国命脉的——军事改革!”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李靖和李积:“药师,茂公。昨日林先生所言‘藩镇割据’,‘节度使尾大不掉’,其根源何在?朕思之,在于兵将久合,将权过重,中央失驭!当前府兵制,平日分散,战时集结,虽避免了将领长期拥兵,然动员缓慢,战力亦渐不如前。对此,你二人可有加速推进之良策?”
李靖与李积对视一眼,李靖率先踏出一步,他神色沉稳,但眼中精光闪烁,显然已深思熟虑:“陛下圣明,所虑极是。府兵制确已显疲态。臣与英公连日探讨,以为当双管齐下,逐步推进。”
“其一,”李靖条理清晰地说道,“精选边军及部分中枢禁军,试点推行‘长从宿卫’与‘长征健儿’之制。即在关键地区,招募骁勇善战者,脱离农耕,给予钱粮厚饷,使其成为长期服役、专事操练征战的职业精兵。此举可大幅提升核心战力,应对突发边患,且兵员相对稳定,便于将帅熟悉指挥,形成战力。此批职业兵员之调动、升迁、粮饷,必须由兵部与陛下直接掌控,将领仅有训练指挥之权,而无长期私有之实。”
李世民微微颔首:“此策甚善,可解燃眉之急,亦能积累职业兵员管理之经验。茂公,你有何补充?”
李积接口道:“陛下,卫公所言乃强兵之策。然控权之本,在于制衡。臣建议,于此试点精兵之中,强化监军制度,并非以宦官充任,而是选派精通军务、忠诚可靠的文臣或低级武将担任参军,负责记录功过、核查粮饷、传达陛下敕令,对主将有监督制约之权。同时,严格执行将领轮调制度,尤其在边镇重地,主将任期不得超过三载,以防其培植私人势力。”
“轮调!监军!”李世民眼中闪过赞许之色,“此二策,如同给猛虎套上缰绳,虽不能完全杜绝隐患,却可极大降低风险。好!此事便由你二人牵头,兵部配合,先在朔方、河东两道择地试行,务必稳妥隐秘。”
“臣等领旨!”李靖、李积肃然应命。
这时,房玄龄出列道:“陛下,军事改革,非独在兵制。林先生所献之火器,乃未来扭转乾坤之关键。昨日闻听那‘安史之乱’,叛军铁骑肆虐,若我军当时已大规模列装震天雷乃至那燧发枪,何至于让叛军如此猖獗?臣以为,火器研制与量产,需提到最高优先级!”
长孙无忌也附和道:“玄龄所言极是。火器之利,远超弓弩,一旦成型,可使我军战力拥有代差之优势,不仅能靖平内乱,更能威压四夷,使其不敢轻易生出反叛之心,此乃从根本上杜绝‘藩镇’之患的利器!”
李世民重重点头,看向将作监的代表(虽非核心重臣,但此类会议必有相关技术官员列席)和李靖:“火药与震天雷量产进度如何?那燧发枪,燧发机构成品率低的问题,何时能解决?”
负责的官员连忙回禀:“陛下,火药及震天雷小批量试产已稳定,正逐步扩大产能,选址筹建更大规模的秘密工坊。至于燧发枪……工匠们日夜不休,已初步找到影响燧石击发稳定性的几个关键,正在改进机括结构与燧石夹具,预计一月内,可将成品率提升至五成以上!”
“太慢!”李世民眉头紧锁,“加派人手!悬赏工匠!朕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三个月内,朕要看到至少一百支可稳定击发的样铳!一年内,要形成小规模装备能力!所需银钱、物料,朕一律准予!此乃国之重器,容不得半点懈怠!”
“臣……遵旨!”官员额头冒汗,连忙应下。
程知节忍不住嚷嚷道:“陛下!光是防守不行啊!还得有能主动出击、犁庭扫穴的本钱!那水师……侯君集和张亮那边,也得催一催!将来要是那些藩镇敢不听话,咱们巨舰利炮……呃,是巨舰强兵,直接沿着江河就开过去了,看他们还怎么割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