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巧妙地将话题从“窥探”转移到了“与民分享”和“避免猜疑”上,试图给李世民施加道德压力。
这时,房玄龄缓缓出列,他身为首相,语气平和,却带着千钧之力:
“王侍郎所言,看似有理,实则不然。治国如烹小鲜,岂能操之过急?《左传》云:‘其进锐者其退速。’ 农事关乎亿兆民生,更需慎之又慎!一良种之推广,需经反复试种,观其水土之宜,察其虫害之抗,明其耕作之法,积其足够之种粮,方可徐徐图之。若如王侍郎所言,贸然公之于众,引得万民翘首,而朝廷准备未周,一旦推广受阻,或作物不适异地,届时失望之民怨,谁人承担?此非爱民,实乃害民!”
他顿了顿,看向李世民,拱手道:“陛下,皇庄试验,乃稳妥之举。待司农寺积累足够经验,储备充足种粮,选定适宜州县逐步推广,方是万全之策。在此之前,严守机密,避免无谓纷扰,正是对天下百姓负责任的态度!”
长孙无忌也适时开口,语气带着一丝冷意:“至于‘与民争利’之说,更是无稽之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所行,皆为江山社稷,为天下苍生!皇庄所出,将来亦是为丰富天下粮仓,何来‘争利’之说?莫非在王侍郎眼中,陛下之心胸,竟与商贾等同?”
长孙无忌这话更为犀利,直接质疑对方的动机和立场,暗示其以狭隘之心度君王之腹。
朝堂之上,双方你来我往,引经据典,互相攻讦。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牢牢守住“国家机密”、“稳妥行事”、“君王权威”和“最终利民”的立场,将世家官员的试探和逼问一一挡回,并反戈一击,指责其行为不端、用心可疑。
而那些世家官员,虽然人数不少,且言辞巧妙,但在大义名分和李世民心腹重臣的联合反击下,始终无法突破防线,获取他们真正想要的核心信息——作物的具体产量和来源。
李世民端坐龙椅,冷静地观察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看到己方阵营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心中稍定。待到双方辩论暂歇,殿内气氛凝重之时,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的最终决断:
“诸卿之言,朕已明了。”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最初发问的崔御史和李给事中身上,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所言,乃老成谋国之道。皇庄新作之物,事关国本,在未经验证、准备万全之前,不宜大肆宣扬,以免滋生事端,此乃为江山社稷、为天下百姓负责之举。朕之心意,与魏卿等相同。”
他直接给这场辩论定了性,肯定了魏征等人的立场。
随即,他语气微沉:“至于朕之行踪,尔等关切之心,朕已知晓。然,为君者,运筹帷幄,视察农桑,体察民情,亦是本分。日后若再无端揣测,纠缠于此,非人臣之礼也。”
他没有严厉斥责,但那句“非人臣之礼”,已然带着警告的意味。
“此事,到此为止。”李世民一锤定音,“司农寺当恪尽职守,潜心钻研,待时机成熟,朕自会昭告天下,与民同乐。退朝!”
说罢,他不等众人再有反应,便起身离开御座,在内侍的簇拥下,转入后殿。
留下满殿文武,神色各异。魏征、房玄龄等人面色平静,躬身送驾。而那些世家官员,则面面相觑,脸上难掩失望与愤懑。他们费尽心思发起的攻势,不仅未能探听到任何实质消息,反而被扣上了“窥探”、“居心叵测”的帽子,最后还被陛下轻描淡写地警告了一番。
他们知道,关于那高产作物的秘密,被守护得更紧了。而皇帝改革的核心层,也因为他们这次的试探,而变得更加警惕和团结。一种更深的无力感和危机感,萦绕在他们心头。这场围绕粮食与未来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而他们,似乎在第一回合的正面交锋中,并未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急切与不安。朝堂之上的这一番激烈辩论,如同一个缩影,预示着未来改革之路,必将伴随着更多的风雨与较量。
喜欢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