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剑的尘埃落定,并未给青龙帮带来预期的长久宁静,反而像一块投入浑浊池塘的巨石,在激荡起漫天水花与涟漪后,让池底潜藏的暗流与泥沙,更加清晰地暴露出来。
关羽与吕布战平的消息,其影响远不止于江湖声望的飙升。
它像一道分水岭,划开了青龙帮看似铁板一块的内部,也引来了外界更多复杂、甚至充满恶意的目光。
解良总舵的喧嚣持续了数日,终于渐渐平息,恢复了往日秩序井然的表象。
帮众们依旧操练、巡逻、处理各方事务,但细心之人不难发现,一种微妙的氛围在悄然弥漫。
以往那种纯粹基于“忠义”与“热血”的凝聚力,似乎掺入了一些别样的东西——对未来的揣测,对道路的分歧,以及因帮主权威达到顶峰后,某些人心中滋生的更为隐晦的盘算。
关羽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他依旧每日处理帮务,巡视各堂,指点帮众武艺,神情一如既往的沉静冷峻。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深处那根弦绷得有多紧。
与吕布一战,不仅耗尽了他的体力,更仿佛耗尽了他某种精神上的屏障,让他对周遭的波动变得更加敏感。
张辽那夜的坦言,徐晃醉后的真言,像两根无形的楔子,敲进了他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信念基石之中。
他试图寻找答案,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迷雾。
坚持江湖本心?
可张辽所指的“天下大势”与“格局”并非虚言,青龙帮的体量已不容它永远超然物外。
顺势而为,融入更大的舞台?
那朝廷的腐朽,官场的倾轧,又与他心中“义”字何存?
周雄临终那句“护住这苍生”,此刻回想,字字千钧,重得让他有些喘不过气。
这日午后,关羽正在聚义堂后的静室调息,试图平复连日来纷杂的心绪,门外传来张辽沉稳的声音。
“帮主,有客来访。”
关羽睁开眼,眸中闪过一丝疲惫,旋即被惯常的锐利取代。
“何人?”
他通常不会亲自接待寻常访客。
张辽推门而入,脸色带着凝重。
“是太尉杨彪的使者。”
“杨彪?”关羽眉头微蹙。
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徐晃“钺震太行”后,这位以刚正清廉着称的朝廷重臣便曾派人送来过褒奖的文书和一些疗伤药材,言辞恳切,对徐晃的勇武与侠义赞赏有加。
当时只以为是清流官员对民间义举的例行嘉许,并未深究。
此刻再次派人前来,时机未免有些巧合。
“来者何人?所为何事?”关羽问道。
“自称是杨太尉府上的主簿,姓李。言称奉太尉之命,有要事与帮主相商,关乎青龙帮未来。”张辽顿了顿,补充道,“此人已在偏厅等候,态度颇为谦恭,但……眼神精明,不似寻常说客。”
关羽沉吟片刻。
杨彪身为太尉,位列三公,在朝中声望颇高,且与宦官势力素来不睦。
他此时派人前来,目的难测。
是单纯欣赏青龙帮?
还是如张辽所忧虑的那般,看到了青龙帮这股力量在乱世中的价值,意图招揽?
亦或,有更深的图谋?
“请他到聚义堂稍候,我即刻便到。”关羽最终决定。
无论如何,避而不见并非良策,且看对方来意如何。
“是。”张辽领命,却又迟疑了一下,低声道,“帮主,杨彪此人,在士林中名声甚好,但其立场终究是朝廷重臣。与之交往,需谨慎。”
关羽看了张辽一眼,点了点头:“我心中有数。”
当关羽步入聚义堂时,那位李主簿立刻从座位上站起身,躬身行礼,姿态放得极低。
“在下李想,忝为杨太尉府上主簿,参见关帮主。冒昧打扰,还望帮主海涵。”
此人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清癯,三缕长须,一身文士打扮,眼神果然如张辽所说,透着精明与干练,虽姿态谦卑,但骨子里有一股属于官场中人的从容。
“李主簿不必多礼,请坐。”关羽在主位坐下,神色平淡,“不知杨太尉遣阁下前来,所为何事?”
李想并未立刻坐下,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封火漆密封的信函,双手奉上:“此乃太尉亲笔书信,请关帮主过目。”
关羽接过信,拆开火漆,展开信纸。
信的内容文辞雅致,先是对关羽力抗吕布、维护中原武林颜面之举表示赞赏,又称赞青龙帮“忠义护苍生”实乃乱世中难得的气节。
随后,笔锋一转,开始痛陈时局艰难,朝中阉宦当道,蒙蔽圣听,地方豪强并起,百姓困苦流离。
信中言道,杨彪身为太尉,有心整饬武备,匡扶社稷,奈何手中缺乏真正能征善战、且心怀忠义之才。
最后,信中委婉提出,若青龙帮有意为国效力,杨彪愿从中斡旋,为青龙帮争取一个“正名”的机会,使帮中豪杰得以施展抱负,真正实现“上护社稷,下安黎民”的宏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请大家收藏:(m.zjsw.org)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