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清晨,薄雾笼罩着明月农场,露水未干。月尘上了利落的短打布衣,腰间系着草绳,脚踩草鞋,头上戴着斗笠,手里还提着一盏铜质马灯——这是古代农民清晨巡田的标准装束。
今天带大家看真正的活水系统月尘站在鱼塘边的小石桥上,指着远处的水渠说,我们农场的灌溉,可不是靠抽水机。
导演扛着摄像机凑近:月先生,您这身打扮比我们剧组的服装还专业!
月尘哈哈一笑:这可是我爷爷传下来的老物件,走吧,带你们见识真正的古代水利工程。
沿着田埂走了约莫半里地,眼前豁然开朗——五纵三横的水渠如鱼骨般铺展开来,清澈的渠水在晨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这是我们祖辈设计的鱼骨渠月尘蹲下身,捧起一捧水,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他用树枝在渠边沙地上画出示意图:主干渠从明月湖引水,宽约两米,水深及膝。支渠呈30°角分叉,每条宽1.5米。毛渠再分出更细的水道,蜿蜒至每块田地。
古代没有塑料管,更没有电泵。月尘指着渠边的石闸说,全靠这些石闸控制水流。
他演示如何操作石闸:搬动石块改变水流方向,渠水便如臂使指般流向不同田块。
神奇的是,月尘压低声音,我们鱼塘的水位和稻田是联动的。鱼塘水位高时,溢出的水自动流入主渠;旱季时,又能通过反向闸门将稻田余水引回鱼塘。
转过一片竹林,十二架木质水车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人工河边。这些水车高约三米,轮辐上绑着竹筒,在水流冲击下缓慢转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别看它转得慢,月尘拍着水车的木轴,这可是古代的多功能神器
他详细讲解水车的三种用途: 竹筒转到下方时舀水,上升到顶点时自动倾斜,将水倒入引水槽。月尘指着水槽末端的分水器,这里设计巧妙,能把水均匀分配到不同支渠。
水车中轴连接着石磨,他指向水车后方的小屋,水流推动水车转动,就能带动石磨碾米。我们昨天吃的糙米,就是用这个磨的。
看到水车旁的木轴了吗?月尘神秘一笑,连上齿轮组,还能驱动舂米机、榨油机。以前农忙时,这十二架水车日夜不停,能顶二十个壮劳力。
来,我教你们操作。月尘招呼剧组成员上前。
他先演示如何调整水车叶片角度:水大时叶片要平贴水面,减少阻力;水小时叶片要竖起,增大受力面积。
女演员小李试着转动水车旁的木轮,但纹丝不动。月尘笑着帮忙:要逆着水流方向借力,像这样——他握住木轮猛地一推,水车果然开始缓慢转动。
哇!真的动了!小李惊喜地叫起来。
导演扛着摄像机,镜头紧跟着水流从水车流向稻田:这比我拍的任何特效都真实!
参观途中,月尘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渠边茂盛的水生植物:看这些茭白、水芹、慈姑,它们可不是随意长的。
他掰开一段茭白根茎:根系能过滤泥沙,净化水质;水芹能吸收 氮磷,防止鱼塘富营养化;慈姑田里的小鱼苗,是天然的除草剂
月尘蹲下身,捡起一片渠底的黑泥:这是淤泥,每年清淤时运到菜地,比化肥还肥。我们测算过,五亩鱼塘的淤泥,够二十亩菜地用一年。
一位老演员感叹:这哪是种地?根本就是造了个小生态系统!
月尘点头:古代农民不懂什么,但他们知道水、土、肥、种要循环起来。现在有些人把土地当工厂,只管产不管养...
他话没说完,导演突然兴奋地打断:快看!那边水渠里有鱼在跳!
众人望去,只见一群银光闪闪的稻花鱼跃出水面,在晨光中划出弧线。
这就是稻鱼共生。月尘笑道,鱼吃虫除草,粪便肥田,稻子为鱼遮阴。亩产九百斤稻米,还能收三百斤鱼。
参观接近尾声时,导演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月先生,您觉得这些古代技术,和现代滴灌、自动化设备相比,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月尘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带着大家登上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农场的灌溉网络:您看这水渠系统,他指着蜿蜒的银色水带,二百年前建的,至今还在用。
现代设备确实快,但前提是得有电、有油、有配件。月尘语气平静,去年隔壁县大旱,抽水机趴窝,庄稼全死了。我们靠水车提水,反而保住了收成。
他指着远处正在劳作的农民:更重要的是,技术要让人有尊严。古代水车坏了,农民自己能修;现代设备坏了,得等厂家来,耽误农时是小,欠下高利贷是大。
导演若有所思:就像您之前说的,种子在别人手里...
月尘点头:对,自主权才是根本。
日暮时分,剧组在水车旁架起摄像机,拍摄最后一组镜头:夕阳下,木质水车缓缓转动,渠水泛着金光流向稻田,老农牵牛从田埂走过...
月先生,导演递过一瓶自酿的米酒,今天真是收获太大了。我打算把这段古代水利系统作为纪录片的压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赚钱是工作,修仙是生活请大家收藏:(m.zjsw.org)赚钱是工作,修仙是生活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