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晚清“背锅侠”王爷的洋务逆袭与职场沉浮记
第一章 皇位擦肩而过:“学霸皇子”的人生开局暴击
1.1 道光帝的“选择题”:才华与孝心的终极PK
道光十二年(1833年),紫禁城景仁宫传来一声啼哭,道光帝的第六子奕?呱呱坠地。这孩子打小就自带“学霸”光环,三岁背唐诗,五岁练书法,七岁通读《论语》,连教他的太傅都私下感叹:“六阿哥的脑子,比算盘还灵光。”相比之下,比他大两岁的四哥奕詝(后来的咸丰帝)就显得平平无奇,不仅读书慢,骑射还总脱靶,活脱脱一个“普通皇子”。
道光帝对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堪称“大型纠结现场”。论才华,奕?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朝堂议事能随口引经据典,连满语骑射都稳居皇子圈“天花板”;论孝心,奕詝虽然本事一般,却擅长“感情牌”。有次道光帝打猎,奕?箭无虚发,收获一堆猎物,正得意洋洋地请功,奕詝却跪在地上说:“春天是鸟兽孕育的季节,儿臣实在不忍杀生,怕伤了上天的好生之德。”道光帝一听,当场感动得不行:“这孩子有仁君之心啊!”
后来道光帝病重,召两个儿子问话,想最后定夺皇位。奕?的老师卓秉恬早就教他:“皇上问什么,你就往治国理政上答,越详细越好。”而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则支招:“你别跟六阿哥比才华,皇上问起朝政,你就哭,说只想皇上早日康复,不想皇位的事。”结果奕?滔滔不绝讲了半天国策,奕詝却趴在床边哭得撕心裂肺。道光帝长叹一声:“治国靠才华,但治天下得靠仁心。”最终在遗诏里写下“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为恭亲王”——奕?这波“实力碾压”,愣是输给了“演技加持”。
1.2 咸丰朝的“边缘人”:从“宠弟”到“背锅侠”
咸丰帝继位后,一开始对奕?还挺够意思,不仅封了恭亲王,还让他进了军机处,哥俩天天一起吃晚饭,堪称“兄友弟恭”的典范。可没过多久,矛盾就来了。奕?性子直,开会时总爱反驳咸丰的意见,比如咸丰想修颐和园,奕?当场怼回去:“国库都快空了,还修园子?不如省下钱练兵!”咸丰面子挂不住,心里渐渐对这个弟弟有了疙瘩。
真正的导火索是“孝静成皇后丧仪事件”。奕?的亲妈孝静成皇后去世,奕?想让咸丰给亲妈封个“太后”名分,咸丰没同意,奕?急了,在朝堂上跟咸丰吵了起来。咸丰气得拍桌子:“你眼里还有朕这个皇帝吗?”当即下旨把奕?赶出军机处,还撤了他的一切差事,让他回家“闭门思过”。
更倒霉的是,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起义闹得正凶,清军打了败仗,咸丰找不到替罪羊,居然想起了在家赋闲的奕?,骂他“在家偷懒,不帮朝廷分忧”,把战败的锅甩了一半给他。奕?憋屈得不行,在日记里写:“吾兄治国无方,却怪吾闲置在家,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时候的他恐怕没想到,自己这辈子的“背锅生涯”,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辛酉政变:从“闲置王爷”到“政坛顶流”
2.1 北京城里的“烂摊子”:英法联军与咸丰跑路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吓得带着后妃和大臣逃到承德避暑山庄,临走前把烂摊子扔给了奕?:“你留下跟洋人谈判,务必保住京城!”奕?接到命令时都懵了:“哥,你跑了让我当炮灰?”可君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留下。
当时的北京乱成一锅粥,官员们要么跑路,要么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洋人的军队在街上游荡,老百姓吓得关门闭户。奕?一边组织残兵维持秩序,一边派人跟洋人接触。可他以前从没跟洋人打过交道,连英语都不会说,只能靠翻译传话,洋人的要求又特别苛刻:赔偿白银、开放通商口岸、公使驻京。奕?咬着牙谈判,每天只睡三个时辰,嘴皮子都磨破了,最后终于签下了《北京条约》。
有人骂他“卖国求荣”,奕?却委屈得不行:“皇上都跑了,我要是不签,洋人能把北京城烧光!这锅我不背也得背。”不过这趟“背锅”也不是没好处,他不仅跟洋人建立了联系,还结识了一批主张“师夷长技”的官员,比如文祥、桂良,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攒下了“第一波人脉”。
2.2 承德的“秘密联盟”:叔嫂联手搞“宫斗”
咸丰在承德一病不起,临终前任命了肃顺、载垣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帝,还特意把奕?排除在外,怕他夺权。肃顺是个“硬茬”,平时就看不起奕?,掌权后更是处处针对他,甚至想把他调离北京。
奕?知道,再不动手自己就完了。这时候,慈禧太后(当时还是懿贵妃)主动找到了他。慈禧想垂帘听政,可顾命大臣不同意,急需一个有实力的盟友;奕?想夺回权力,也需要后宫的支持。两人一拍即合,结成了“秘密联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