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唐朝诗坛最“离经叛道”的暗黑系顶流
如果把唐朝诗坛比作一场超大型选秀,选手们要么走“仙风道骨”路线(比如李白,喝口酒就能跟月亮称兄道弟),要么走“忧国忧民”路线(比如杜甫,看见个茅草屋都能想到天下寒士),要么走“风花雪月”路线(比如白居易,写个爱情故事能让全天下哭鼻子)。偏偏有个选手,一上场就背着锦囊、骑着瘦驴,满脸“生人勿近”的清冷,写的诗里全是坟头、鬼魂、冷雨、残灯——这人就是李贺,后来被人喊作“诗鬼”的主儿。
说他是“鬼”,不是因为他长得吓人(虽然他确实“细瘦、通眉、长指爪”,活像从古籍里爬出来的风雅山精),而是因为他的才华太“离谱”:别人写秋,是“自古逢秋悲寂寥”;他写秋,是“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直接拉上地府合唱团同台演出。别人写美女,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他写美女鬼魂,是“风为裳,水为佩”,把鬼打扮得比活人还精致。连他写诗的方式都透着股“怪劲儿”:出门不坐车,就骑一头慢悠悠的小驴,看见啥触动灵感的,就写个小纸条塞进锦囊,晚上回家再“呕心沥血”整理成诗——他妈妈都心疼:“我儿是要把心都吐出来才肯停啊!”
今天咱们就顺着这位“诗鬼”的人生轨迹,聊聊他为啥能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坛,硬生生走出一条“暗黑风”的独家赛道,还把“诗鬼”这个标签贴得千年不褪色。
第一章 七岁“小怪物”:惊动文坛的“鬼才预备役”
李贺出生在公元790年,老家在河南福昌(现在的河南宜阳)。按说他也算“皇亲国戚”——爷爷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标准的宗室子弟。可到李贺这一辈,家道早就中落了,老爹李晋肃不过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后来还早死,一家子全靠李贺和妈妈苦苦支撑。
不过,家道中落没影响李贺“开挂”的早慧。别的小孩七岁还在玩“过家家”,把泥巴捏成饼子假装是点心,李贺已经能提笔写诗文了,而且不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种儿歌级别的,是能让文坛大佬拍桌子的正经作品。
这事传到了当时的“顶流学者”韩愈耳朵里,韩愈一开始是不信的。他跟好朋友皇甫湜吐槽:“现在的人就爱吹牛皮,一个七岁小孩能写啥好诗?怕不是家长教的套话吧!”皇甫湜也觉得蹊跷,俩人一合计:“走,咱去看看,要是假的,当场戳穿这谣言!”
俩人揣着怀疑,浩浩荡荡去了李贺家。李贺当时才七岁,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头发还没梳利索,看见俩大人物上门,也不怯场,规规矩矩行了礼。韩愈开门见山:“听说你会写诗?要不今天现场写一首,让我们开开眼?”
李贺也不推辞,搬个小凳子坐下,拿起笔就写。韩愈和皇甫湜凑过去看,一开始还带着“挑错”的眼神,结果越看越惊讶——这孩子写的是《高轩过》,里面居然有“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这样的句子,把韩愈和皇甫湜的衣着、车马描写得活灵活现,还顺带夸了俩人“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既不谄媚,又显露出超越年龄的眼界。
韩愈看完,手里的茶杯都差点没端稳,赶紧拉着皇甫湜小声说:“这孩子不是凡人啊!咱刚才还怀疑人家,这不是打自己脸吗?”皇甫湜也连连点头:“是啊是啊,这才华,再过几年,咱们都得被他比下去!”
从那以后,李贺“七岁能辞章”的名声就传开了,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不过,跟其他神童不一样,李贺从小就不爱写“正能量”的东西。别的小孩写春天,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他写春天,是“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透着股淡淡的离别愁。别的小孩写英雄,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写英雄,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把英雄的悲壮写得像一场燃烧到极致的火焰。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长相——《新唐书》里说他“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通眉”就是两条眉毛连在一起,“长指爪”就是手指修长,指甲也比一般人长。搁现在,这长相可能会被人说“有点凶”,但在当时,人们看他这模样,再加上他写的诗,心里已经悄悄给了他一个标签:“这孩子,咋看都透着股‘怪气’,以后说不定是个‘鬼才’!”
李贺自己也不避讳这种“怪”。他从小就爱往没人的地方跑,比如城郊的坟地、废弃的古寺、落满枯叶的树林。别的小孩看见坟头就害怕,他倒好,蹲在坟边看石碑上的字,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还自言自语:“这地方好,能写出好东西。”有一次,他妈妈找了他半天,最后在一片乱葬岗找到他,看见他正拿着小本子记东西,吓得赶紧把他拉回家:“我的儿啊,你咋往这种地方跑?不怕招上‘不干净’的东西吗?”李贺却一脸认真:“娘,这里的风都比别处有味道,能帮我想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