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圣苏轼:千年第一“顶流”的雅号江湖
如果把北宋文坛比作一场“选秀”,苏轼绝对是断层C位——论作词,他是开宗立派的“词圣”;论做饭,他是“东坡菜系”创始人;论心态,他是“贬到哪乐到哪”的乐天派;论社交,他能跟和尚互怼、跟百姓唠嗑,连皇帝都偷偷收藏他的文章。这位千年难遇的“全才”,一生攒下的雅号比他写的词还多,每一个雅号背后,都是一段让人笑到捧腹又忍不住心疼的故事。今天咱们就顺着他的人生轨迹,扒一扒这位“古代顶流”的雅号江湖,看看他是怎么把“贬谪剧本”演成“美食+诗词Vlog”的。
第一章 少年“苏贤良”:科举考场的“黑马选手”
苏轼这辈子的“开挂”,从少年时就藏不住了。他出生在四川眉山,爹苏洵是“唐宋八大家”里出了名的“大器晚成选手”(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弟弟苏辙是“稳重学霸”,而苏轼呢?是家里最跳脱的“天才顽童”——既能跟着爹读《论语》,也能偷偷爬树掏鸟窝,还会跟小伙伴赌“谁先背完《蜀道难》谁赢一颗糖”。
不过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那年他才二十出头,跟着爹和弟弟一起去京城赶考,主考官是文坛大佬欧阳修。当时欧阳修正在推行“文风改革”,看不惯那些堆砌辞藻、空洞无物的文章,结果翻开苏轼的考卷《刑赏忠厚之至论》,一眼就被惊艳了——文章逻辑清晰,观点犀利,还带点“不按常理出牌”的灵气。欧阳修越看越喜欢,忍不住跟副手梅尧臣说:“这文章写得也太好了,我看像我弟子曾巩写的,要是给第一,怕别人说我偏心,不如给个第二?”
结果放榜那天,欧阳修傻眼了:写“第二”文章的不是曾巩,是个叫苏轼的四川小伙子!欧阳修又惊又喜,逢人就夸:“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思是“我得给这年轻人让条路,将来他肯定比我厉害”。这话一传开,苏轼瞬间成了京城文人圈的“新星”,还得了个雅号——“苏贤良”。
为啥叫“苏贤良”?因为他后来又考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相当于北宋的“公务员复试”),考的是对国家政策的看法,苏轼一口气写了二十五篇策论,从民生到军事,说得头头是道,连皇帝宋仁宗都拍着桌子跟皇后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指苏轼和苏辙)。不过这时候的苏轼,还没意识到“贤良”这个雅号背后,藏着官场的“坑”——毕竟太会说话,有时候也容易“祸从口出”。
年轻的“苏贤良”当时还是个“职场萌新”,满脑子都是“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没想着搞“办公室政治”。有次他跟同事去逛街,看到一家茶馆挂着“天下第一茶”的招牌,同事调侃他:“苏贤良,你写文章天下第一,这茶敢称天下第一,你不评评?”苏轼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慢悠悠说:“这茶嘛,要是我写的文章是‘天下第一’,这茶顶多是‘天下第二’——因为它没我写的文章解渴。”逗得一屋子人哈哈大笑,也难怪后来他走到哪,都有人愿意跟他交朋友。
第二章 “东坡居士”:从“朝廷官员”到“农场主”的跨界
如果说“苏贤良”是苏轼的“职场初体验”,那“东坡居士”就是他人生的“中场转型”——而且是被迫转型。这事儿得从“乌台诗案”说起,简单讲就是:苏轼被贬到湖州当知州,写了篇《湖州谢上表》,里面有句“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结果被一群“新党”官员抓住把柄,说他“讽刺朝廷”,把他抓进京城大牢,一关就是四个月。
这是苏轼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次“翻车”,差点掉了脑袋。多亏了他的弟弟苏辙哭着上书“愿纳还官职,以赎兄罪”,还有太皇太后出面说情,最后才保住性命,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这是个没实权的闲职,相当于“朝廷编外人员”,工资还特别低。
刚到黄州的时候,苏轼也emo过几天。看着窗外的长江,他写“大江东去,浪淘尽”,表面上是怀古,其实心里在琢磨:“我这一辈子,难道就这么完了?”不过emo归emo,苏轼的“吃货本性”和“乐观基因”很快就上线了——没钱买肉,他就去菜市场买没人要的“黄州猪肉”,琢磨着怎么把“廉价食材”做成美味;没地方住,他就在城东的山坡上盖了间草屋,取名“东坡雪堂”。
有天他扛着锄头在山坡上种地,邻居大爷路过问他:“苏大人,您这是当起农民了?”苏轼擦了擦汗,笑着说:“什么大人不大人,我现在就是个‘东坡居士’——住在东坡,种种地,挺好。”“东坡居士”这个雅号,就这么传开了。
这个雅号可不是随便取的,里面藏着苏轼的“人生智慧”。“居士”是古代文人对自己的谦称,而“东坡”呢?一来是他种地的地方,二来是致敬他的偶像白居易——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也在城东种过地,还写过“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苏轼用这个雅号告诉自己:“连白居易都能在逆境里找到乐子,我凭啥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