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影别传:北宋词坛最会“玩影子”的老顽童
第一章 一句“弄影”炸词坛:“张三影”的出道名场面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的某个春夜,汴京城西的“醉仙楼”里,正上演着一场堪称“北宋词坛KPI考核”的酒局。主角不是当时已成名的柳永,也不是后来的“文坛顶流”欧阳修,而是一个刚考中进士、年近四十的中年人——张先。
这场酒局是当地文人组织的“新词品鉴会”,规矩很简单:每人填一首小令,谁的词能让全场拍桌子叫好,谁就是当晚的“词王”。轮到张先时,他刚喝了半杯黄酒,脸颊微红,慢悠悠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清了清嗓子念道:“《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念到“云破月来花弄影”时,张先故意顿了顿。原本吵吵闹闹的酒局瞬间安静下来,有个叫宋祁的文人(就是写“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那位)先反应过来,“啪”地把酒杯往桌上一放:“好一个‘花弄影’!这花哪是花啊,分明是个踮着脚跳舞的小姑娘,连影子都透着机灵!”
其他人也跟着起哄:“老张,你这‘弄’字用得绝了!月亮出来,花影晃动,跟活了似的!”张先摸着胡子嘿嘿笑:“也就灵光一闪,看着窗外的花影瞎写的。”嘴上谦虚,眼里的得意却藏不住——他为了这个“弄”字,可是琢磨了三天,一开始想写“花映影”,觉得太死板;又想写“花摇影”,还是不够灵动,直到那天晚上看到月亮从云里钻出来,花影在风里晃,才突然蹦出“花弄影”三个字。
这场酒局后,“云破月来花弄影”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传遍了汴京城的大街小巷。有人在茶馆里弹唱,有人在书坊里抄写,连皇宫里的妃嫔都让太监去买张先的词集。没过多久,又有人发现张先的另外两首词里也有“影”字写得绝:一首是《归朝欢·声转辘轳闻露井》里的“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另一首是《剪牡丹·野绿连空》里的“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有次欧阳修请客,特意把张先请来,酒过三巡就直奔主题:“老张,我听说你有三个‘影’句写得顶好,快念给我听听!”张先刚念完,欧阳修就拍着大腿喊:“以后别叫张先了,就叫‘张三影’!这名字比你本名好记多了!”
“张三影”这个雅号,就这么被欧阳修“盖章认证”了。一开始张先还有点不好意思,别人叫他“张三影”,他总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就是几个破句子,哪当得起这么个名号。”可架不住大家热情,到后来连他自己都习惯了——有次他去外地做官,刚到驿站就听见店小二跟人说:“今天来了个大官,就是写‘花弄影’的那个‘张三影’!”张先听了,不仅不生气,还笑着跟店小二打招呼:“没错,我就是那个‘玩影子’的。”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有人想“蹭热度”,也写带“影”字的词,比如有个文人写“夕阳西下人影稀”,结果被人调侃:“你这‘人影稀’,跟张先的‘花弄影’比,就像白开水跟琼浆玉液,差远了!”张先听说后,还特意找那人聊了聊,笑着说:“写‘影’得让影子‘活’起来,你这影子太死板,得让它动一动,比如‘夕阳西下人影晃’,是不是就好点了?”那人听了恍然大悟,后来还成了张先的“小迷弟”。
第二章 皇族远亲的“佛系仕途”:当官不如写“影”
要是翻开张先的家谱,会发现他也算个“沾点贵气”的人——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远房亲戚,爷爷张师古还做过北宋的国子博士。按说有这层关系,张先的仕途就算不“一路开挂”,也该顺顺利利,可他偏偏把官场走成了“写词素材收集之旅”,活脱脱一个“佛系打工人”。
张先考中进士时已经38岁,算是“大器晚成”。他的第一个官职是“宿州掾”,说白了就是个地方小吏,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公文、收税。别人当官都想着“熬资历、求升职”,张先倒好,每天处理完公务,就揣着酒壶去城外找风景,美其名曰“考察民情”,其实是找写词的灵感。
有次他去乡下收税,看到农民在田里插秧,夕阳照在田埂上,影子拉得老长,他突然来了灵感,蹲在田埂上就写了首《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里面有句“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把乡下的春天写得活灵活现。回到衙门,上司问他收税的情况,他张口就先念了这句词,上司听得一愣:“我问你税收得怎么样,你跟我说这个干嘛?”张先才反应过来,挠挠头说:“大人,这乡下的风景太好了,我忍不住就写了首词,税都收齐了,您放心。”
后来张先调任吴江县令,更是把“佛系”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吴江有个富商想偷税,给张先送了一百两银子,张先没收,反而拉着富商去湖边喝酒,指着湖面的月影说:“你看这‘湖光月影’,多好看!要是我收了你的银子,以后再看这影子,心里就堵得慌,还怎么写词?”富商被他说得不好意思,乖乖交了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