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神奚仲:夏朝“首席机械师”的搞笑造车史
第一章 开场白:别只知道大禹治水,夏朝还有个“造车卷王”
提起夏朝,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或是启建立世袭制“把公天下改成家天下”,鲜少有人想起奚仲——这位凭一手“造车绝活”留名青史的“古代技术宅”。如果把夏朝比作一个刚起步的“创业公司”,大禹是搞定“生存危机”(治水)的CEO,启是稳住“公司股权”(世袭)的董事长,那奚仲就是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首席工程师,而且还是自带“车神”雅号的那种。
别觉得“车神”这称呼是现代人瞎编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就写“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翻译过来就是“薛国的老祖宗奚仲,在薛地(今山东滕州)当夏朝的‘交通部长兼车辆总工程师’”。要知道,在那个连“轮子”都算“黑科技”的时代,能靠造车混到“国家公务员编制”,还被后世代代叫“车神”,奚仲的人生可比同期只会“种地治水”的普通人有趣多了。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位夏朝“技术大拿”的搞笑过往:看看他为啥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跟“木头和轮子”死磕;瞧瞧他造第一辆车时,踩过多少现代人想都想不到的坑;再聊聊他的“发明”如何让夏朝人从“出门全靠走,运输全靠吼”,一跃进入“乘车出行”的“高端时代”——保证比听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意思,毕竟治水听多了像“抗洪纪录片”,奚仲造车那可是“古代版创业喜剧”。
第二章 夏朝的“交通噩梦”:没车的日子,连贵族都想躺平
要理解奚仲为啥能靠造车封神,得先搞清楚夏朝人当时的“出行现状”有多惨。咱们现在出门,地铁、公交、汽车随便选,就算步行,也有平整的马路;可夏朝呢?刚从“部落联盟”转型成“国家”,连“城市”都只是“一圈土墙围起来的村落”,更别提“ roads ”( roads 是啥?奚仲那会儿连这词儿都没听过)。
先说说普通人的日常:要是想从薛地去夏朝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全程大概几百里地,走的都是“原生态土路”——天好的时候,风一吹“吃土吃到饱”;下雨的时候,泥能陷到脚踝,走一步拔一步,比现在爬山路还费劲。有记载说,当时有人去邻村走亲戚,来回走了整整五天,到家后鞋磨破了三双,腿肿得像“灌满水的麻袋”,搁现在这距离,开车也就俩小时的事儿。
再说说贵族的“高端出行”:别以为贵族能好到哪儿去,顶多是“有人抬着走”——要么坐“肩舆”(就是俩人抬个小椅子),要么坐“橇”(底下垫两根圆木,靠人拉着走)。有一次夏朝的一个诸侯去见启,坐“橇”走了三天,拉橇的仆人累倒了俩,诸侯自己也被晃得“吃啥吐啥”,到了都城连朝会都没力气参加。后来这诸侯跟启抱怨:“再这么走下去,我宁愿在家待着,啥会都不开了!”
最头疼的还是“物资运输”:夏朝刚建立,需要把各地的粮食、矿石运到都城,全靠“人扛马驮”。有一年夏天,都城缺粮,启让薛地运一千石粮食过去,结果运粮队走了半个月,路上遇到暴雨,粮食被冲跑了一半,剩下的也发霉了,运到都城时只剩三百石。启气得拍桌子:“这哪是运粮?这是给老天爷送粮!”
就是在这样的“交通噩梦”里,奚仲登场了。那会儿他还是薛地一个普通的“手工艺人”,平时靠做木犁、木耒(古代农具)糊口,性格有点“轴”——看到大家出门这么难,不像别人那样“忍忍就过去了”,反而天天琢磨:“为啥东西放地上拖着重,滚着就轻?能不能做个能‘滚着走’的东西,把人或者货装上去?”
现在看这想法很简单,可在当时,这就像现在有人琢磨“能不能造个会飞的车”一样超前。周围人都笑他:“奚仲,你别瞎琢磨了,祖宗传下来就是靠走,你还想变天?”奚仲也不反驳,只是每天蹲在河边看木头顺流滚,或者观察野兽拖着重物时,脚下的石头会跟着滚——用现在的话说,这叫“从自然中找灵感”,只不过当时没人懂,都觉得他“魔怔了”。
第三章 奚仲的“造车创业路”:从“画图纸”到“试错翻车”
奚仲要造车的消息,很快在薛地传开了。有人觉得他“异想天开”,有人等着看他“出洋相”,但也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村里的铁匠石父,还有擅长编竹筐的阿桃,主动来找他:“奚仲,你要是真能造出‘滚着走’的东西,我们帮你!”
奚仲的“造车项目”就这么启动了,没有“启动资金”,没有“技术指导”,全靠“摸石头过河”。第一步是“画图纸”——夏朝没有纸,他就把树皮剥下来,用炭笔在上面画:先画两个圆(轮子),再画一个长方形(车厢),最后画两根长木头(辕),把这些连起来。画完后拿给石父看,石父挠着头:“这俩圆是啥?套在辕上不会掉吗?”奚仲说:“我觉得得在圆中间穿个孔,把辕插进去,这样圆就能绕着辕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