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神蔡伦:东汉“产品经理”的逆袭与狂欢
第一章 东汉打工人图鉴:蔡伦的“入宫跳槽记”
要聊蔡伦,得先把时钟拨回公元75年——这一年东汉刚开国没多久,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在位,全国上下还处在“战后重建+休养生息”的慢节奏里。彼时的湖南耒阳,有个13岁的少年正面临人生第一个“职业选择题”:是跟着老爹种地,还是去洛阳闯闯?这个少年就是蔡伦,后来被全天下叫“纸神”的男人。
先说说蔡伦的家境,不算大富大贵,但也不是赤贫——老爹是个铁匠,手里有门“敲铁”的手艺,搁当时算“技术工种”。按说蔡伦跟着学打铁,将来混个“铁匠师傅”的头衔,娶个媳妇生俩娃,日子也能过得踏实。可这孩子从小就跟别的娃不一样:别的娃在村口摸鱼爬树时,他总蹲在私塾门口听先生讲课,听完还追着问“为啥写字要用竹片?”“那丝绸写字好看是好看,咋那么贵?”
搁现在,这叫“有好奇心”“善于发现痛点”;搁当时,他爹只觉得这娃“不务正业”——“好好学打铁不好吗?琢磨写字的事儿能当饭吃?”蔡伦不吭声,但心里早埋下了个小种子:这世上肯定有比竹简、缣帛更方便的写字玩意儿。
改变命运的机会来得有点突然,也有点“离谱”。公元75年,朝廷派人到地方选“入宫人员”,说白了就是选宦官。这在当时可不是啥好差事——谁家要是有儿子入宫,街坊邻居都得背后嚼舌根,觉得“这家人是不是走投无路了?”可蔡伦却动了心思:洛阳是都城,宫里能见到最好的书、最有学问的人,说不定能找到答案。
他跟老爹摊牌时,老爹差点拿打铁的锤子揍他:“你疯了?入宫那是把自己‘捆’在宫里,一辈子都回不来!”蔡伦却梗着脖子说:“爹,我不想一辈子只敲铁,我想搞点能让所有人都方便的事儿。”这话搁现在听着像“创业宣言”,搁当时听着就是“痴人说梦”。但蔡伦认准了,软磨硬泡了半个月,老爹终于松了口——毕竟是自己的娃,就算路走歪了,也得让他去撞撞南墙。
就这样,13岁的蔡伦背着个小包袱,跟着朝廷的人往洛阳走。一路上他没闲着,见着读书人就凑上去问“您这竹简沉不沉?”见着商人就打听“您这缣帛贵不贵?”人家嫌他烦,他还乐呵呵地说“我就是好奇,想知道有没有更省事的办法”。现在看来,这哪是“好奇”,这分明是“产品调研”的雏形——只不过当时的蔡伦自己都没意识到,他这一路问的问题,将来会改变整个世界的知识传播方式。
到了洛阳皇宫,蔡伦才算真正见识了“大场面”——红墙高得望不到头,太监宫女走路都轻手轻脚,连说话都得压低声音。刚入宫的小宦官都得从“杂活”干起:扫地、端茶、给老宦官跑腿,蔡伦也不例外。别的小宦官要么抱怨“累死了”,要么琢磨“怎么讨好主子”,只有蔡伦一边干杂活,一边偷偷观察:他看大臣们上朝时抱着一大捆竹简,累得额头冒汗;看皇帝批阅奏折时,一会儿翻竹简翻得手酸,一会儿用缣帛写字又舍不得;甚至看宫女们用碎布缝衣服时,都盯着那布片发呆——“这布纤维这么细,能不能用来做写字的东西?”
有一次,他给一位老尚书送茶,正好看见老尚书对着一堆竹简叹气:“这篇奏折才写了一半,就用了三十多片竹简,再写下去,我这老腰都要扛不动了!”蔡伦忍不住插了句嘴:“大人,要是有比竹简轻、比缣帛便宜的东西,您是不是就不用这么累了?”老尚书愣了一下,上下打量他:“你一个小宦官,还琢磨这个?别瞎操心了,这事儿历代人都想过,没成。”
蔡伦没反驳,只是在心里默默说了句:“没成,不代表我不行。”这时候的他,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宫廷小透明”,但“纸神”的基因,已经开始在他骨子里发芽了——他不是来宫里“混饭吃”的,他是来“搞发明”的。
第二章 宫廷职场生存指南:从新人到“皇后智囊”
在皇宫里混,光有“发明梦”可不行——先得活下来,还得活得好,不然连搞发明的机会都没有。蔡伦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除了偷偷琢磨“写字载体”,还练就了一身“职场生存技能”:眼勤、手快、嘴严,还特别会“察言观色”。
刚入宫的第二年,蔡伦被分到了“小黄门”部门——这是宦官里最低级的岗位,主要负责传递公文、伺候王公贵族。有一次,他给窦皇后送文件,正好撞见窦皇后因为“没儿子”闹心——当时汉章帝最宠爱的是宋贵人,宋贵人还生了个儿子叫刘庆,被立为太子。窦皇后心里急,却没辙,只能对着镜子叹气。
别的宦官见了,要么赶紧溜,要么说几句“皇后别生气”的废话,蔡伦却站在旁边,等窦皇后情绪平复了,才轻声说:“皇后娘娘,太子年幼,宋贵人得宠,但后宫之事,向来是‘母凭子贵’,也能‘子凭母贱’——关键看怎么让陛下知道,宋贵人不配当太子的母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