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卖布料,黄道婆还把纺织工具也做成了“商品”。她把改良后的纺车、搅车、弹棉弓的图纸交给可靠的木匠,批量制作,然后卖给周边的乡镇,既方便了大家学习新技术,又赚了一笔钱,用来补贴合作社的运营。
有人问她:“黄婆婆,你这么厉害,怎么不自己开个织布厂,赚更多钱呢?”黄道婆笑着说:“我一个人赚钱有什么意思?大家一起赚钱,日子都过好了,才是真的好。”这话传到乡亲们耳朵里,大家更敬重她了——这才是真正的“祖师娘”啊,不仅有本事,还有一颗善良的心。
第五章 传奇永流传:“棉神”的遗产,影响后世七百年
黄道婆活到了八十三岁,去世的时候,乌泥泾的乡亲们都哭了。大家自发地为她修建了祠堂,供奉她的牌位,尊称她为“布业祖师娘”,每年都举行祭祀活动。
她留下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纺织技术,还有一种“创新精神”和“共享精神”。在她的影响下,松江一带的棉纺织业持续繁荣,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织布机超过十万台,织工超过二十万人,“松江布”占据了全国棉纺织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朝廷的重要税收来源。
更重要的是,黄道婆的技术改变了中国古代的“穿衣格局”。在她之前,老百姓主要穿麻布衣服,粗糙不舒服;贵族穿丝绸衣服,价格昂贵。而棉花因为产量高、纤维好,加上黄道婆的技术改良,使得棉布成为普及性的衣物,“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老百姓终于能穿上柔软舒适又实惠的衣服了。
后世的纺织业者们,都把黄道婆当成“行业标杆”。明清时期,松江、苏州、杭州等地的织布作坊,都挂着黄道婆的画像,开工前要先祭拜她,祈求手艺精湛、生意兴隆。甚至有纺织业者专门编写了《黄道婆纺织全书》,详细记录她的技术和经验,流传至今。
到了现代,黄道婆的影响依然存在。上海的徐汇区有“黄道婆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她改良的纺织工具和织出的布料;海南三亚也有“黄道婆祠”,纪念她在崖州的学习经历。她的故事被写进教科书,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她的创新精神,也激励着现代的纺织从业者不断研发新技术,让中国的纺织业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有人说,黄道婆是“纤维界的爱迪生”,因为她用创新改变了一个行业;也有人说,她是“古代的扶贫达人”,因为她用手艺让乡亲们摆脱了贫困。而在乌泥泾的乡亲们心里,她永远是那个和蔼可亲、有求必应的“黄婆婆”,是那个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棉神”。
七百年过去了,当我们穿上柔软舒适的棉布衣服时,或许不会想到,这背后凝聚着一位南宋孤女的智慧和汗水。黄道婆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平凡的人,只要有执着的追求、创新的勇气和善良的心,就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传奇,就能“衣被天下”,温暖后世无数人。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