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松江革新潮:“棉神”上线,卷死同行没商量
元成宗元贞年间,五十多岁的黄道婆回到了乌泥泾。刚进村,她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几十年过去,村里的纺织业几乎没什么变化,乡亲们还是用手剥棉籽,用单锭纺车纺纱,织出的粗布依然卖不上价钱,很多人家还是穷得吃不上饭。
“不行,必须改革!”黄道婆当即决定,把在崖州学到的手艺全部教给乡亲们。她先从“脱棉籽”下手,把崖州的“搅车”改良成更适合松江棉花的“脚踏搅车”——不用手摇,而是用脚踩踏板,带动齿轮转动,棉籽脱落的速度更快,一天能脱几十斤棉花,比手剥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乡亲们看了都惊呆了:“黄婆婆,这玩意儿也太神奇了吧!以前剥一天棉籽,手指头都快废了,现在踩踩踏板就行?”黄道婆笑着说:“这算什么,还有更厉害的呢!”
接着,她又拿出了自己改良的“三锭纺车”。原来崖州的三锭纺车是手摇的,力度不好控制,黄道婆把它改成了脚踏式,还增加了一个调节纺锭转速的装置。“以前你们用单锭纺车,一天纺一斤线,现在用这个,一天能纺三斤,而且线还更均匀!”黄道婆当场演示,只见她脚踩踏板,三个纺锭飞速转动,棉花纤维被均匀地拉成线,看得乡亲们目瞪口呆。
有个老织工不服气:“黄婆婆,你这纺车看着是厉害,可我们用惯了旧纺车,学不会啊!”黄道婆说:“别急,我手把手教你们!”她把村里的织工分成小组,每天在村口的空地上授课,从纺车的使用技巧到线的粗细调节,耐心讲解。为了让大家更容易记住,她还编了口诀:“脚踏踏板转圈圈,三锭齐转纺细线,左手送棉要均匀,右手拉线别太急。”
学会了纺纱,接下来就是织布。黄道婆把崖州的提花技术和松江的传统织布工艺结合起来,改良出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方法。她教乡亲们用天然染料染线,红色用苏木,蓝色用蓝靛,黄色用栀子,染出的线色彩丰富;然后通过调整经线和纬线的交织方式,织出各种精美的图案,比如“折枝花卉”“团花凤鸟”“几何纹样”等。
更绝的是,黄道婆还发明了“弹棉弓”的改良版。以前的弹棉弓用的是竹弓,弹力小,弹出来的棉絮不够蓬松;她把竹弓改成了木弓,弓弦用牛筋代替,还在弓上装了一个小木槌,弹棉花的时候,用木槌敲击弓弦,棉絮瞬间变得蓬松柔软,纺出的线也更有韧性。
“黄婆婆,你这手艺也太神了吧!”乡亲们纷纷赞叹,都把她当成了“活神仙”,尊称她为“松江棉神”。很快,乌泥泾的纺织业就迎来了“内卷式发展”:以前织一匹粗布要三天,现在用黄道婆的方法,一天就能织出一匹精美的“乌泥泾布”;以前粗布一匹卖三文钱,现在的“乌泥泾布”一匹能卖二十文,还供不应求。
周边的乡镇听说后,都派人来乌泥泾学习,黄道婆来者不拒,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没过几年,松江一带就成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远销全国各地,甚至通过丝绸之路卖到了欧洲,被誉为“衣被天下”。有首民谣专门唱道:“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
第四章 棉神的“隐藏技能”:不止会织布,还是“商业鬼才”
很多人以为黄道婆只是个“技术宅”,其实她还是个隐藏的“商业鬼才”。在推广纺织技术的同时,她还琢磨着怎么把“松江布”卖得更好,让乡亲们赚更多钱。
当时的布商收购布料时,经常压价,乡亲们因为分散经营,没有议价权,只能吃亏。黄道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组织乡亲们成立“纺织合作社”,大家统一采摘棉花、统一纺纱、统一织布,然后由合作社出面和布商谈判,这样就能提高议价权。
“咱们团结起来,就不用怕布商压价了!”黄道婆召集村里的织工们开会,“以后咱们织出的布,统一印上‘黄道婆’的记号,这样大家就知道是好布,愿意出高价买!”乡亲们觉得这个主意好,纷纷加入合作社。果然,印着“黄道婆”记号的布料,因为质量好、图案精美,很快就打响了品牌,布商们争相收购,价格也提高了不少。
黄道婆还很懂“差异化竞争”。她发现不同地区的人喜欢的布料风格不一样:北方人喜欢厚实耐用的布,她就织出“厚布”,适合做棉衣;南方人喜欢轻薄透气的布,她就织出“薄布”,适合做夏装;富贵人家喜欢华丽的布,她就织出“提花布”,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普通百姓喜欢实惠的布,她就织出“平纹布”,价格便宜又耐用。
更厉害的是,她还发明了“定制服务”。有个当官的要给母亲做寿衣,想要一种既有吉祥图案又柔软舒适的布料,黄道婆就专门为他设计了“福寿绵长”图案的提花布,织出来后,当官的非常满意,给了很高的工钱,还把这种布推荐给了其他官员,一下子打开了高端市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