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棠无咎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见崔杼宠着棠姜和崔明,就想帮崔明夺家产,于是经常在崔杼面前说崔成、崔强的坏话,比如“大少爷偷懒不干活”“二少爷偷偷喝酒赌钱”之类的。崔杼本来就因为跟庆封斗而心烦,听了棠无咎的话,就更看不上崔成、崔强了,甚至还把崔成的封地给收了,转封给了崔明。
崔成、崔强兄弟俩气得不行——自己是嫡长子,凭什么家产要给弟弟?他们去找崔杼理论,崔杼却不耐烦地说:“我的家产,我想给谁就给谁,你们少管!”兄弟俩没办法,就去找庆封帮忙——他们知道庆封跟崔杼有仇,想借庆封的手,收拾棠无咎和崔明。
庆封一听,心里乐开了花:“真是天助我也!崔杼啊崔杼,你自己家里闹矛盾,可别怪我趁虚而入!”于是,庆封表面上对崔成、崔强说:“你们放心,我是你们爹的好朋友,肯定帮你们评理!”暗地里却给他们出馊主意:“棠无咎这小子太坏了,老是挑拨你们父子关系,不如你们先下手为强,把他杀了,你爹到时候也没办法!”
崔成、崔强兄弟俩也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真就听了庆封的话,带着家丁冲进了棠无咎的院子,把棠无咎和他的同伙给杀了。杀了人之后,兄弟俩才有点慌,又去找庆封帮忙。庆封一看“鱼儿上钩了”,就假装惊讶地说:“哎呀,你们怎么把人杀了?这事儿闹大了,我得去跟你爹说说,帮你们求求情。”
结果,庆封一见到崔杼,就换了副嘴脸,说:“老崔啊,不好了!你那两个儿子造反了,把棠无咎给杀了,还说要杀你呢!你快躲躲,我帮你带兵去收拾他们!”崔杼一听,气得差点晕过去——他虽然不喜欢崔成、崔强,但也没想到他们敢造反。于是,他赶紧让庆封带兵去镇压。
庆封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崔家,却不是去镇压崔成、崔强,而是去“抄家”的——他下令士兵:“把崔家的人都杀了,财物都抢了,一个不留!”崔成、崔强兄弟俩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庆封的士兵砍死了;棠姜见家里被抄,自己也没活路了,就上吊自杀了;崔明跑得快,从后门溜了,逃到了鲁国。
等崔杼反应过来,赶回家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尸体遍地,财物被抢空,老婆儿子都死光了。他这才明白,自己是被庆封给坑了——庆封借他儿子的手,搞垮了他的家,还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崔杼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心里又恨又悔:恨庆封的阴险,悔自己不该轻信别人,更悔自己不该因为私怨弑君,落得今天这个下场。
这时候,庆封带着士兵走了过来,拍了拍崔杼的肩膀,假惺惺地说:“老崔啊,真不好意思,我来晚了,没保住你家人。不过你放心,我已经把造反的人都杀了,给你家人报仇了!”崔杼看着庆封那张虚伪的脸,气得说不出话来——他现在就是个“孤家寡人”,手里没权,没人,根本斗不过庆封。
庆封也没杀崔杼,而是把他赶出了齐国都城,让他“自生自灭”。崔杼一路走,一路被人指指点点:“你看,那就是崔杼,杀了国君,还被自己的盟友坑了,真是活该!”崔杼听着这些话,心里的最后一点希望也没了——他这辈子,争过权,杀过君,怕过笔杆,最后却落得个家破人亡、众叛亲离的下场。
走到一条河边的时候,崔杼停下了脚步。他看着河里自己的倒影,头发花白,满脸憔悴,再也没有了当初“齐国权臣”的威风。他想起了太史伯兄弟,想起了齐庄公,想起了自己的老婆儿子,最后叹了口气:“我这辈子,真是瞎折腾一场啊!”说完,他就跳进了河里,结束了自己“怕笔杆”又“爱折腾”的一生。
第四章 历史回音:“怕笔杆”大佬的身后名
崔杼死了,但关于他的故事,却一直在春秋时期的各国流传。有人骂他是“乱臣贼子”,说他弑君篡位,活该家破人亡;有人可怜他,说他是被齐庄公逼急了,才走上了弑君的路;还有人拿他“怕笔杆”的事儿开玩笑,说他是“春秋第一怂人”——连国君都敢杀,却怕史官写他坏话。
不过,不管是骂他还是笑他,有一点大家都承认:崔杼的故事,让春秋时期的史官们更“硬气”了。后来的史官们,只要遇到“权臣想改史书”的情况,就会拿崔杼举例:“你看崔杼,杀了三个史官都没改成史书,你还想改?别做梦了!”所以,后来的权臣们,再想搞“舆论控制”,也不敢轻易动史官了——他们怕自己也落个“崔杼第二”的名声,既没改成书,还被人笑“怕笔杆”。
崔杼的老家崔氏家族,也因为他的事儿受到了牵连。崔杼死后,崔氏在齐国的势力基本就垮了,剩下的族人要么逃到了其他国家,要么就隐姓埋名,不敢再提自己是“崔氏”的后代。直到几百年后,秦朝统一六国,崔氏才慢慢恢复过来,出了不少名人,比如汉朝的崔骃、崔瑗,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不过,这些崔氏后人,提起自己的祖先崔杼,大多都不好意思多说——毕竟,“弑君”和“怕笔杆”这两个标签,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