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歌仙传:韩娥与她“余音绕梁”的爆笑歌途
第一章 莒城“小百灵”:韩娥的“破嗓”成名记
战国中期的齐国莒城,算不上什么大城市,但热闹劲儿一点不缺——街头小贩喊得比唱的好听,茶馆里说书先生拍醒木能震掉房梁,就连巷口王大娘骂街,都带着点抑扬顿挫的调子。就在这么个“声音内卷”的地方,韩娥打小就凭嗓子“出圈”了,不过那时候,她还没什么正经雅号,街坊邻居都爱叫她“韩小嗓”,不是说她嗓子小,是说她嗓子太“能打”,小身子骨里藏着大能量。
韩娥家是做织锦生意的,爹是个老实巴交的织工,娘是个爱哼小曲的妇人。韩娥刚会说话的时候,就跟着娘哼歌,别的小孩哭着要糖吃,她哭着要“唱一个”。三岁那年,娘在院里晒锦缎,让她在旁边看着,别让鸡啄了。结果她看着看着,就对着太阳唱起了娘教的《采桑曲》,声音清亮得像泉水叮咚,不仅把院里的鸡都引过来蹲在她脚边,还把隔壁卖豆腐的张大爷给招来了——张大爷本来挑着担子要去街口,听见歌声,脚像粘了胶水似的,站在韩家门口听了半个时辰,豆腐都差点馊了。
打那以后,韩娥的嗓子就成了莒城的“活招牌”。每天清晨,她只要在自家院里唱两句,巷子里的门就会一扇扇打开:李奶奶会端着刚熬好的小米粥,喊她“娥丫头,唱完来喝粥”;王大叔会把刚烙好的饼递过来,说“听你唱歌,饼都觉得香”;就连平时最严肃的私塾先生,都会站在门口摇头晃脑跟着哼。有一回,私塾里的学生上课打瞌睡,先生怎么敲戒尺都不管用,后来听说了韩娥的本事,特意把她请去私塾门口唱了一段,结果学生们全精神了,连窗外的麻雀都停在树枝上,忘了飞。
可韩娥也有“翻车”的时候。十岁那年,莒城举办“赛歌会”,说是赛歌,其实就是街坊邻居凑个热闹,谁唱得好就给个大馒头。韩娥信心满满地报名,准备唱一首新学的《莒城谣》。轮到她上场的时候,她一紧张,起调起高了,嗓子“咔”一下,没唱上去,反而发出了像“破锣”似的声音。台下的人都笑了,有个小孩还喊:“韩小嗓,你嗓子破啦!”
韩娥脸一红,差点哭出来,可她转念一想:“破锣也是声音,说不定也有人喜欢呢?”于是她干脆顺着“破锣嗓”的调子,把《莒城谣》改成了诙谐版,调子忽高忽低,像小狗追着尾巴跑,逗得台下的人笑得前仰后合。最后,评委不仅给了她大馒头,还额外多给了个鸡蛋,说:“你这‘破嗓歌’,比正经歌还好听!”
从那以后,韩娥更敢唱了。她不只会唱现成的曲子,还会自己编歌:看到卖花的姑娘,就编《卖花曲》;看到耕田的农夫,就编《耕田谣》;甚至看到大黄狗追蝴蝶,都能编一段《狗追蝶》,唱得惟妙惟肖。爹见她这么爱唱歌,就想请个乐师教她正经的乐理,可莒城的乐师要么嫌她出身普通,要么觉得她“野路子”太多,教不了。乐师周先生就说:“你这丫头,唱歌跟撒欢似的,没个规矩,我可教不了。”
韩娥倒不气馁,她对爹说:“没老师教,我就自己学!街上的声音都是我的老师,风声、雨声、卖货的吆喝声,都能当调子。”于是她每天都去街上“采风”,蹲在茶馆门口听说书,站在菜市场听小贩吆喝,甚至跟着赶马车的大叔学“驾驾”的调子。娘笑着说:“再这么学下去,你都能跟驴对话了。”韩娥却认真地说:“驴叫也有调子呢,您听,‘啊——哦——’,多像低音啊!”
就这么“野路子”学了几年,韩娥的嗓子越来越亮,编的歌也越来越好听。十五岁那年,莒城来了个从临淄来的商人,听说了韩娥的名声,特意去听她唱歌。韩娥唱了一首自己编的《莒水谣》,商人听着听着,眼泪就掉了下来,说:“我在临淄听过无数乐师唱歌,都没你唱得动人。你这嗓子,不去临淄可惜了!”
临淄是齐国的都城,是当时天下闻名的“音乐之都”,据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韩娥早就听说过临淄的大名,心里也痒痒的。于是她跟爹娘商量,想去临淄闯一闯。爹有些担心:“临淄那么大,你一个小姑娘,万一受欺负了怎么办?”韩娥拍拍胸脯:“我有嗓子啊!只要能唱歌,就饿不着,也没人会欺负我。”
就这样,韩娥揣着爹娘给的盘缠,背着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裳和一个自制的“拍板”(用两块木板做的乐器),踏上了去临淄的路。她不知道,这一路会遇到什么,更不知道,她会在临淄唱出一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千古传奇,还会收获一个让她名传后世的雅号。
第二章 雍门“卖唱记”:“绕梁姑娘”的诞生
从莒城到临淄,不算太远,但也得走个三四天。韩娥一路走,一路唱,饿了就给路人唱首歌,换个馒头;渴了就给店家唱段曲,讨碗水喝。有回她在路边歇脚,遇到一个赶车的大叔,大叔的马不愿意走,不管怎么鞭打都没用。韩娥见状,就对着马唱了一首舒缓的《牧歌》,没想到那马竟慢慢抬起头,跟着调子甩了甩尾巴,乖乖地跟着走了。大叔又惊又喜,说:“姑娘,你这嗓子能‘驯马’,太神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