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走到离临淄还有一天路程的雍门时,韩娥的盘缠还是用完了。雍门是个小镇,来往的行人不少,但大多是赶路的,没多少人愿意停下来听她唱歌。韩娥站在街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点犯愁:“总不能饿着肚子去临淄吧?”
就在这时,她看到街边有个卖包子的小摊,摊主是个中年妇人,正对着蒸笼叹气——原来她的包子有点凉了,没人买。韩娥眼睛一亮,走过去对妇人说:“大娘,我给您唱首歌,您给我一个包子吃,怎么样?”妇人看了看她,半信半疑地说:“你要是能把我的包子唱‘热’了,我给你两个!”
韩娥笑了笑,拿起自己的拍板,轻轻打了个节奏,然后唱了起来。她唱的是一首《丰收谣》,调子欢快,像阳光洒在麦田里,充满了热闹的气息。一开始,只有几个路人停下来听,可唱着唱着,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有挑着担子的农夫,有抱着孩子的妇人,还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大家都被她的歌声感染了,脸上的疲惫和愁绪都不见了,甚至有人跟着节奏点头。
那个卖包子的妇人,本来还在叹气,听着听着,竟忘了自己的包子,跟着哼了起来。等韩娥唱完,妇人反应过来,赶紧把包子热了热,递给韩娥两个,笑着说:“姑娘,你这歌一唱,我这包子都觉得香了!”
韩娥接过包子,刚要吃,就看到旁边有个老乞丐,正眼巴巴地看着她。她想了想,把其中一个包子递给了老乞丐。老乞丐接过包子,激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说:“姑娘,你不仅歌好听,心更好!”
就在这时,人群里有人喊:“姑娘,再唱一首吧!我们给你钱!”大家纷纷附和,有人掏出铜钱,有人递过碎银子。韩娥心里一暖,她本来只是想换个包子,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于是她又唱了起来,这一回,她唱的是一首悲伤的《思亲曲》,是她想念爹娘时编的。
这歌声一出来,刚才还热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调子哀婉,像秋风扫过落叶,又像流水带走思念,听得人鼻子发酸。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忍不住哭了起来;那个卖包子的妇人,也抹了抹眼泪,想起了自己早逝的儿子;就连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小孩,都乖乖地靠在娘怀里,不说话了。
韩娥唱完,对着大家鞠了一躬,说:“谢谢大家的喜欢,我要去临淄了,以后可能没机会再给大家唱歌了。”说完,她收拾好拍板,准备继续赶路。
可就在她转身要走的时候,人群里有人喊:“姑娘,你的声音还在梁上呢!”大家抬头一看,虽然韩娥已经不唱了,但感觉那哀婉的歌声还在头顶的房梁上绕来绕去,久久没有散去。有人说:“这歌声太好听了,绕着梁都舍不得走!”还有人说:“以后就叫她‘绕梁姑娘’吧,多贴切!”
“绕梁姑娘”——这个称呼一出来,大家都觉得好,纷纷跟着喊。韩娥听了,心里甜甜的,她对着大家笑了笑,说:“谢谢大家给我起的名字,我会记住的!”
就这样,韩娥带着“绕梁姑娘”的称呼,继续向临淄走去。她不知道,这个临时起的雅号,会随着她的歌声,传遍整个临淄,甚至流传千古。而雍门的这段卖唱经历,也成了她“余音绕梁”传奇的开端。
第三章 临淄“踢馆”记:“三日歌仙”的加冕
终于到了临淄,韩娥站在城门口,差点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临淄的城墙比莒城的高了三倍,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有骑马的贵族,有挑着货的小贩,还有背着乐器的乐师。耳边到处是声音:乐师的琴声、小贩的吆喝、马车的铃铛声,热闹得像一锅沸腾的粥。
韩娥深吸一口气,心想:“这么多会唱歌的人,我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吗?”她找了个僻静的客栈住下,第二天一早就去街上打听哪里能唱歌。路人告诉她,临淄最有名的“音乐据点”是“雅乐坊”,那里聚集了全齐国最厉害的乐师,每天都有演出,要是能在那里唱出名,就算在临淄站稳脚了。
韩娥一听,就背着拍板去了雅乐坊。雅乐坊是一座气派的二层小楼,门口挂着红灯笼,里面传来悠扬的琴声。韩娥刚走到门口,就被一个穿着锦缎衣裳的门童拦住了:“你是谁啊?这里是雅乐坊,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
韩娥笑着说:“我是从莒城来的韩娥,想在这里唱首歌,麻烦你通报一下。”门童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见她穿着粗布衣裳,背着个简陋的拍板,忍不住笑了:“就你?还想进雅乐坊唱歌?我们这里的乐师,哪个不是带着名贵的乐器,穿着丝绸衣裳?你还是别丢人现眼了!”
这话正好被雅乐坊的乐师领班邹衍听到了。邹衍是齐国有名的乐师,擅长弹瑟,为人有点傲气,听说有人想来“踢馆”,就走了出来,上下看了看韩娥,说:“你想在这里唱歌也可以,不过我们雅乐坊有规矩,要先过我这关。我弹一首《高山》,你要是能跟着唱,就给你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