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娥点点头:“好,您请弹。”邹衍坐在琴案前,拨动瑟弦,《高山》的调子缓缓流出,像山峰耸立,威严又庄重。韩娥闭上眼睛,仔细听着,等邹衍弹到一半,她拿起拍板,跟着调子唱了起来。她的声音清亮又有穿透力,不仅完美跟上了调子,还在某些地方加了自己的小改动,让曲子多了几分灵动。
邹衍本来还带着傲气,可听着听着,手指就慢了下来,最后干脆停了下来,惊讶地看着韩娥。周围的乐师也都围了过来,眼睛瞪得溜圆,不敢相信这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姑娘,竟然能唱得这么好。
邹衍愣了半天,才开口说:“姑娘,你唱得太好了!比我弹的还动人。快,里面请!”
就这样,韩娥在雅乐坊获得了演出的机会。当天下午,雅乐坊的老板特意贴出告示,说有个从莒城来的“绕梁姑娘”要演出,吸引了不少人来看热闹。一开始,大家看到韩娥的打扮,都有点失望,有人还小声议论:“这就是‘绕梁姑娘’?看着不怎么样啊。”
可等韩娥一开口,议论声瞬间就没了。她唱的是一首自己编的《临淄颂》,把临淄的热闹、繁华都唱了进去:“临淄城,真热闹,马车跑,琴声飘;大街上,人如潮,乐师唱,姑娘笑……”她的歌声清脆悦耳,像百灵鸟在林间歌唱,听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演出结束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喊:“再唱一首!”韩娥笑着又唱了一首《莒水谣》,这一回,她的歌声更加动人,连雅乐坊的房梁上都仿佛萦绕着她的声音,久久不散。
这事很快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齐王是个爱听音乐的人,听说有个“绕梁姑娘”唱歌能让“余音绕梁”,就派人把韩娥请进王宫。
到了王宫,齐王坐在大殿上,看着韩娥,说:“听说你唱歌很好听,还能让余音绕梁?你唱一首给寡人听听,要是真像传说中那么好,寡人有重赏。”
韩娥点点头,拿起拍板,唱了一首《丰年歌》。这曲子是她照着齐国丰收的景象编的,调子欢快,充满了喜悦。歌声一出来,大殿里的大臣们都跟着点头,齐王也忍不住露出了笑容。等韩娥唱完,齐王还沉浸在歌声里,半天没回过神来,过了好一会儿,才一拍大腿,说:“太好了!这歌声太好听了,寡人感觉这声音在宫里绕了三天都没散!”
旁边的大臣赶紧附和:“大王说得对!韩娥姑娘的歌声,真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齐王笑着对韩娥说:“寡人赐你‘三日歌仙’的雅号,以后你就是齐国的‘歌仙’了!还赏你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在临淄给你建一座‘歌仙坊’!”
韩娥赶紧跪下谢恩:“谢大王赏赐!但我不要黄金绸缎,也不要‘歌仙坊’,我只希望能在临淄自由地唱歌,给老百姓听。”齐王听了,更高兴了:“好!就依你!以后你想在哪里唱,就在哪里唱,没人敢拦着你!”
就这样,韩娥成了临淄的“三日歌仙”,名气越来越大。每天都有人来听她唱歌,雅乐坊的门槛都快被踩破了。有一回,她在临淄的广场上唱歌,来了好几千人,连屋顶上都站满了人,还有人从隔壁的赵国、魏国特意赶来听她唱歌,说:“能听‘三日歌仙’唱一首歌,就算走千里路也值了!”
可韩娥并没有因为成名而骄傲,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给老百姓唱歌,有时候还会去乡下,给农夫、牧童唱歌。有人问她:“你现在是‘歌仙’了,怎么还去给乡下人唱歌啊?”韩娥笑着说:“我本来就是乡下人,我的歌就是唱给老百姓听的。不管是大王还是农夫,只要喜欢我的歌,都是我的听众。”
第四章 “歌仙”的烦恼:被歌声“左右”的临淄人
成了“三日歌仙”之后,韩娥的生活变得热闹起来,可也多了不少“烦恼”——她的歌声太有感染力了,有时候甚至能“左右”临淄人的情绪,闹出不少搞笑的事。
有一回,韩娥在临淄的东市唱歌,唱的是一首悲伤的《思夫曲》,讲的是一个妇人思念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故事。歌声哀婉动人,东市的人都被感染了:卖布的张大叔,本来在跟顾客讨价还价,听着听着,眼泪就掉了下来,说:“算了算了,这布我便宜卖给你,你赶紧回家给你丈夫做件衣裳吧!”顾客本来还想砍价,见张大叔哭了,也跟着红了眼,多给了钱就走了。
还有个卖水果的李阿姨,听了歌之后,想起了自己在外经商的丈夫,竟然把刚进的一筐桃子都免费送给了路人,说:“大家吃吧,吃了桃子,心里能舒服点。”结果路人一边吃桃子,一边跟着哭,东市瞬间变成了“哭市”,连巡逻的士兵都忍不住抹眼泪,忘了巡逻。
韩娥唱完,看到这场景,也有点哭笑不得,赶紧又唱了一首欢快的《采莲曲》。这曲子一出来,东市的气氛瞬间变了:张大叔擦干眼泪,又开始跟顾客讨价还价,不过这一回,他变得特别大方,每块布都多送一尺;李阿姨也笑了,把剩下的水果摆好,还主动给顾客尝;刚才哭着的路人,也都笑着说起了话,东市又恢复了热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