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乐圣”万宝常传:把木头玩成天籁,却穷到饿死的音乐怪才
第一章 从官二代到“乐工打工人”:“乐圣”的起点有点惨
隋朝开皇初年的某个清晨,长安城外的乐工署里,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年轻人正蹲在墙角,对着一根破竹子发呆。旁边的老乐工拍了拍他的肩膀:“万宝常,别琢磨了!这竹子都裂了,还能吹出个啥?赶紧跟我去给太守大人的寿宴排练,要是出了错,咱们俩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年轻人抬起头,眼里还盯着那根竹子,嘴里嘟囔着:“裂了怕啥?我把裂口补一补,再调整下竹节的间距,说不定比新的还好听……”
老乐工翻了个白眼,心里直犯嘀咕:“这万宝常怕不是个傻子?放着好好的差事不干,天天跟破木头、烂竹子较劲,忘了自己以前是啥身份了?”
老乐工没说错,万宝常还真不是“普通乐工”——他祖上是南北朝时期的官宦世家,父亲万大通曾在南朝陈做过散骑常侍,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高级秘书”。按说万宝常该是个养尊处优的“官二代”,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长大后继承家业当大官。可偏偏他命不好,赶上了“改朝换代”的乱世:南朝陈被隋朝灭了,他父亲因为不肯归顺隋朝,偷偷策划谋反,结果事情败露,被隋文帝杨坚砍了头。
父债子还,年仅十岁的万宝常瞬间从“官二代”变成了“罪臣之子”,按隋朝律法,直接被发配到乐工署当“乐工”——这身份说好听点是“搞音乐的”,说难听点就是“宫廷打杂的”,不仅要天天排练、给官员演出,还没工资,只能领点勉强糊口的粮食。
换做别人,遭遇这种“从云端跌进泥坑”的变故,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怨天尤人。可万宝常不一样,他一进乐工署,眼睛就亮了——这里有吹的、弹的、敲的各种乐器,虽然大多是旧的、破的,但在他眼里,比金银珠宝还稀罕。
他小时候就显露出“音乐天赋”:别的小孩玩泥巴的时候,他跟着家里的乐师学弹琴;别的小孩背唐诗的时候,他能听着窗外的鸟叫,用笛子把鸟叫的调子吹出来。那时候家里的乐师就说:“这孩子耳朵太灵了,将来肯定是个‘音乐奇才’。”
现在成了乐工,虽然身份掉了级,但好歹能天天跟乐器打交道。万宝常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音乐上:别人排练完就偷懒睡觉,他抱着破旧的琵琶琢磨指法;别人嫌弃旧乐器不好用,他拿着工具修修补补,把裂了的笛子补好,把走了音的编钟调准。
有一次,乐工署来了一套新的“编磬”(用石头做的打击乐器),负责验收的官员敲了敲,觉得声音不对,却找不出问题在哪。乐工们围着编磬看了半天,都摇头说“没辙”。这时候万宝常凑了过去,没碰编磬,只是让官员再敲一遍。官员敲完,万宝常指着其中一块磬说:“这块磬的底部太厚了,声音传不出来,得磨掉一点;还有那块,边缘有个小缺口,所以声音发飘,补上就行。”
官员半信半疑,让人按万宝常说的做。等磨好、补好再敲,编磬的声音清亮又整齐,比之前好听十倍。官员又惊又喜,拍着万宝常的肩膀说:“你这耳朵也太神了!比专门的乐师还厉害!”
从那以后,乐工署里的人都知道,有个叫万宝常的年轻乐工,耳朵比“仪器”还准,不管什么乐器出了问题,只要他听一听,就能找到毛病。有人开始叫他“听音神手”,可万宝常自己不在意——他在意的不是别人怎么叫他,而是怎么把音乐做得更好。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个蹲在墙角修竹子的年轻人,后来会成为被后世尊为“乐圣”的男人;更没人想到,他这一辈子,会把音乐玩到“天花板”,却把日子过到“地板砖”,最后连口饱饭都吃不上。
第二章 “耳朵比仪器还准”:万宝常的“音律开挂人生”
要是放在现代,万宝常绝对能靠“耳朵”横扫音乐圈:既能当顶级调音师,又能做音乐制作人,说不定还能兼职“乐器质量检测员”——因为他的耳朵,比当时最精密的“律管”(古代定音工具)还准,时人送他第一个雅号:“听音神手”。
这“听音神手”的本事,可不是吹的,《隋书·万宝常传》里记载的一件事,能把你惊掉下巴。
话说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觉得宫廷音乐太“乱”——当时的音乐混杂了南朝、北朝还有少数民族的调子,没有统一的标准,听起来不伦不类。于是他下旨,让大臣郑译牵头,修订一套新的“音律制度”,相当于现在制定“音乐国家标准”。
郑译找了一群懂音乐的大臣和乐师,折腾了大半年,终于搞出一套“新律”。他兴冲冲地带着乐师们去皇宫演奏,想让皇帝夸夸自己。隋文帝听了,觉得还行,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
这时候有人想起了乐工署的万宝常,说:“陛下,乐工署有个叫万宝常的,耳朵特别灵,不管什么音乐,他一听就能找出毛病,不如让他来听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