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译一听就不乐意了:“我是朝廷大臣,找的都是顶级乐师,一个小小的乐工,懂什么音律?这不是丢我的脸吗?”
可隋文帝好奇心重,还是让人把万宝常召进了宫。万宝常来了之后,穿着粗布衣服,站在一群穿官服的大臣中间,显得格格不入。郑译没好气地说:“我们刚定了新律,你听听,有什么问题?”
万宝常没说话,只是闭上眼睛。等乐师们演奏起来,他的眉头一会儿皱,一会儿舒。演奏完了,隋文帝问他:“怎么样?这新律好不好?”
万宝常睁开眼,直接说:“陛下,这套新律有问题,音准差了‘半律’。要是用这套音律演奏,普通人听不出来,但时间长了会让人觉得‘烦躁’,而且不符合天地自然的声音。”
郑译当场就炸了:“你胡说八道!我们这么多人研究了大半年,怎么会差半律?你一个乐工,懂什么‘天地自然’?”
万宝常也不慌,说:“大人要是不信,我可以现场证明。您让人拿一支律管来,我能听出它的音高;再拿一块石头,我能敲出和律管一样的声音。”
郑译还真不信邪,让人拿来一支律管,吹了一下。万宝常听完,找了一块石头,用小锤子敲了敲,又调整了一下敲击的位置,再敲——那声音和律管一模一样,连在场的乐师都看呆了。
接着,万宝常又指着郑译新律里的一支笛子说:“这支笛子的第三孔太靠上了,所以吹出来的‘商调’偏高,只要把孔往下移一分,音就准了。”
郑译让人按他说的做,改完之后一吹,果然音准了。郑译的脸一会儿红一会儿白,说不出话来。隋文帝哈哈大笑:“万宝常,你这耳朵真是‘神了’!比郑译他们这群大臣还管用!”
从那以后,万宝常的“听音神手”就出了名。不管是宫廷里的乐器,还是民间的歌谣,只要他听一听,就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有一次,长安城里来了个卖琵琶的商人,自称卖的是“祖传琵琶”,声音“天下第一”。很多人去买,商人开价很高,还说:“谁要是能挑出这琵琶的毛病,我分文不取!”
万宝常路过,也凑过去听。商人见他穿得寒酸,不屑地说:“你一个穷乐工,也懂琵琶?别耽误我做生意!”
万宝常没理他,只是让商人弹一曲。商人弹完,万宝常说:“这琵琶的面板太薄了,弹慢曲子还行,弹快曲子就会‘颤音’;而且琴轴太松,弹着弹着音就跑了。你要是把面板换厚一点,琴轴缠上几圈丝线,这琵琶才算能用。”
商人半信半疑,按万宝常说的改了。改完之后再弹,琵琶的声音果然稳了,弹快曲子也不颤了。商人又惊又愧,非要把琵琶送给万宝常,万宝常却摆手说:“我只是实话实说,不用谢我。”
还有一次,一个官员家里办宴会,请了乐师来演奏。乐师们弹得正高兴,万宝常突然站起来说:“停!你们的古筝音准错了,‘羽调’低了半音,再弹下去,会让客人觉得不舒服。”
乐师们一开始不服,说万宝常“多管闲事”。可官员让他们调了调古筝,再弹——果然,之前觉得“别扭”的感觉没了,声音好听多了。官员赶紧给万宝常道歉,还留他吃饭,说:“先生真是‘听音神手’,今天要是没有您,我的宴会就砸了!”
万宝常的“耳朵”越来越出名,甚至有人说他能“听声辨人”——听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就能知道这个人的性格;听一个地方的歌谣,就能知道这个地方的风俗。但万宝常自己知道,他的“耳朵”不是天生的“神耳”,而是靠后天练出来的:他每天都会听窗外的风声、雨声、鸟叫声,把这些自然的声音记在心里;他会反复听各种乐器的声音,哪怕是破铜烂铁敲出来的,他也能从中找出“音律”。
只是当时的人不理解,他们觉得万宝常是“怪物”——一个乐工,不好好干活,天天琢磨这些“没用的”,不是怪物是什么?可他们不知道,这个“怪物”,正在用他的“神耳”,为中国音乐史埋下一颗“重磅炸弹”。
第三章 DIY乐器大师:把木头竹子玩成“天籁神器”
如果说“听音神手”是万宝常的“基础技能”,那“DIY乐器”就是他的“进阶技能”。别人造乐器靠“钱”,买好材料请好工匠;万宝常造乐器靠“手”,捡块木头、挖根竹子,就能做出比“大牌乐器”还好用的“神器”,人们又给他加了个雅号:“乐器鲁班”。
万宝常当乐工的时候,穷得叮当响,连件像样的乐器都买不起。乐工署里的乐器,要么是旧的,要么是破的,想练琴都没趁手的。怎么办?万宝常眼珠一转,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去城外捡别人不要的木头、竹子,回家之后,用小刀一点点削,用砂纸一点点磨,硬是做出了一把又一把乐器。
他做的第一把乐器是“琵琶”。当时乐工署的琵琶都快散架了,弦也断了两根。万宝常捡了一块老桐木,回家后,先把木头锯成琵琶的形状,再在中间挖个洞,然后找了几根粗丝线当弦,最后用动物的筋做了个“琴马”。等做好了,他抱起来一弹——那声音清亮又浑厚,比乐工署里最好的琵琶还好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