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贺怀智的琵琶弹得越来越有名,“顺风耳”的雅号也越来越响,还多了个后缀,叫“顺风耳赛判官”——因为他不仅能听出声音里的门道,还能凭着声音“断事”,比判官还灵。有一回,县城里的两个小贩争执起来,一个说另一个偷了他的钱,另一个说没偷,围观的人都分不清谁对谁错。贺怀智路过,让两人各说一句话,然后指着那个说“没偷”的小贩:“是你偷的,你说话的时候,心跳比平时快了三倍,铜钱在你怀里硌得慌,我都能听见响声。”那小贩脸一红,当场从怀里掏出了偷来的铜钱,众人无不佩服。
开元十五年,贺怀智十七岁,琵琶已经弹得炉火纯青,“顺风耳赛判官”的名声也传到了长安。这一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国选拔优秀乐师,充实宫廷教坊。刘琵琶听说了,就劝贺怀智:“你这本事,在永乐县太屈才了,去长安,说不定能得到皇上的赏识。”贺怀智一听,也动了心——他早就听说长安的热闹,想听听皇宫里的声音,看看是不是比县城里的更有意思。于是,贺怀智收拾了一把琵琶,揣着老爹给的几两银子,背着“顺风耳赛判官”的雅号,踏上了去长安的路。
第二章 长安闯宫:琴音里的“耳报神”
从永乐县到长安,千里迢迢,贺怀智一路走一路听,觉得新鲜极了。他听路边的泉水叮咚,说是“比琵琶的泛音还脆”;听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说是“像好多人在偷偷说话”;甚至听路上行人的脚步声,都能判断出对方是胖是瘦、是富是穷。有一回,他遇到一个赶路的商人,听了听对方的脚步声,就说:“掌柜的,你包袱里的银子太多,压得你腿都酸了,不如分点给我,我帮你背?”商人吓了一跳,以为遇到了劫匪,后来才知道贺怀智只是听出来的,不由得感叹:“‘顺风耳赛判官’果然名不虚传!”
到了长安,贺怀智才算开了眼界。长安城里车水马龙,叫卖声、马蹄声、丝竹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听得他耳朵都快忙不过来了。他找了家小客栈住下,第二天就去教坊报名。教坊里的乐师们听说来了个“顺风耳”,都觉得新鲜,想考考他。有个吹笛子的乐师,故意在笛子上钻了个小孔,然后吹了一段曲子,问贺怀智:“你听我这笛子有什么问题?”贺怀智听了一遍,就说:“你笛子上多了个小孔,在第三节左边,离吹口三寸远,孔径比针鼻还小,吹的时候漏气,声音有点飘。”那乐师当场就傻了,他这小孔是昨晚偷偷钻的,没人知道,没想到贺怀智一听就听出来了。
还有个弹古筝的乐师,想为难贺怀智,就把古筝的一根弦换成了不同材质的,然后弹了一曲。贺怀智听了,说:“你这古筝的第五根弦不对劲,不是蚕丝做的,是棉线混着麻线做的,弹起来有点发涩,像是没睡醒。”那乐师不得不服,当场换了弦,连说:“奇才!真是奇才!”
教坊使见贺怀智确实有本事,就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唐玄宗是个爱音乐的皇帝,听说有这么个“顺风耳”乐师,当即就宣他进宫。贺怀智第一次见皇帝,心里有点紧张,可一看到皇宫里的乐器,就忘了紧张。唐玄宗让他弹琵琶,他接过一把宫廷特制的琵琶,先闭上眼睛听了听,然后拨了一下弦,说:“皇上,这琵琶是紫檀木做的,琴腹里有块小木块,是当年做琴的时候不小心掉进去的,弹的时候会有点杂音。”唐玄宗让人把琵琶拆开,果然在琴腹里找到了一块小木块,不由得大为惊奇:“你这耳朵,真是神了!”
贺怀智弹了一曲自己改编的《霓裳羽衣曲》,他弹的曲子,比原来的多了些宫廷外的烟火气,唐玄宗听得津津有味,连连叫好:“你这曲子弹得好,有新意,比那些老调子好听多了!”当即封贺怀智为宫廷供奉,留在教坊,专门为皇室演奏。
这下,贺怀智在长安彻底火了,“顺风耳赛判官”的雅号也传到了皇宫的各个角落,连皇后和公主们都知道教坊里有个耳朵特别灵的乐师。有一回,杨贵妃的玉簪丢了,那玉簪是唐玄宗送的,上面镶着一颗珍珠,杨贵妃急得茶饭不思。唐玄宗让宫人到处找,找了三天都没找着,就想起了贺怀智,宣他进宫。
贺怀智来到杨贵妃的寝宫,把耳朵贴在地上听了听,又在屋里转了一圈,最后停在一只波斯猫的旁边,说:“娘娘,您的玉簪在猫窝里呢。”杨贵妃让人去看,果然在波斯猫的窝里找到了玉簪,玉簪上还沾着几根猫毛。原来那波斯猫见玉簪亮晶晶的,就当成了玩具,拖回了窝里。杨贵妃又惊又喜,赏了贺怀智一匹锦缎,还说:“你这耳朵,比我的贴身宫女还管用!”
贺怀智在宫廷里,虽然受宠,却也总凭着耳朵惹出些笑话。有一回,唐玄宗和大臣们在御花园议事,贺怀智奉命在旁边弹琵琶助兴。他弹着弹着,突然停下来说:“皇上,宰相大人的腰带扣松了,再动两下就要掉了。”宰相低头一看,果然腰带扣松了,赶紧系紧,脸都红了。唐玄宗笑得前仰后合:“贺怀智,你这耳朵也太不挑了,连腰带扣的声音都能听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