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笛仙王麻奴:大唐笛坛“刺头顶流”的野路子传奇
序章 大唐笛圈“泥石流”:谁是王麻奴?
如果说李谟是大唐笛坛的“正统顶流”——戴着“笛圣”的金冠,走的是宫廷认证、百官追捧的精英路线,那王麻奴就是笛圈里横空出世的“野路子传奇”,凭着一身桀骜不驯的脾气和出神入化的笛技,硬生生闯下了“狂笛仙”的雅号,活成了长安城最让人又爱又恨的“音乐刺头”。
这“狂笛仙”的雅号,可不是浪得虚名:“狂”是真狂,敢在皇帝面前甩脸子,敢和“笛圣”李谟当众叫板,敢说宫廷雅乐“没劲透了”;“笛仙”也是真仙,一根笛子吹得能让石头点头、江水停流,野路子技巧玩得比正统乐师还溜,粉丝从街头乞丐到王公贵族,跨度大得能绕长安三圈。
大唐乐坛要是个“选秀节目”,李谟是稳扎稳打的“实力派冠军”,王麻奴就是自带话题的“叛逆人气王”。他没受过正统乐理教育,笛子是捡来的,技巧是摸爬滚打练的,脾气是被长安街头的风养野的,但偏偏就是这股“野劲”,让他的笛音充满了生命力——时而像街头斗殴的泼皮,嚣张跋扈;时而像山间奔逃的小鹿,灵动狡黠;时而像醉卧酒肆的狂客,酣畅淋漓。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王麻奴的“狂拽人生”,看看这位“狂笛仙”是怎么从市井小混混,一路“怼”成长安顶流,把“狂”字刻进骨子里,用野路子笛技征服整个大唐的。五千字超长预警,全是笑点与名场面,保证让你笑到劈叉,顺便解锁大唐乐坛的“叛逆生存指南”。
第一章 市井野笛:从“街头吆喝笛手”到“长安小霸王”
1.1 汴州街头:被笛子“耽误”的小贩之子
王麻奴的老家在汴州(今河南开封),那地方是唐代的“交通枢纽+美食天堂”,街头巷尾全是叫卖的小贩、耍杂的艺人、赶路的旅人,热闹得像个永不散场的庙会。王麻奴的爹是个卖糖人的小贩,每天推着小车在街头吆喝,娘则在家缝补浆洗,日子过得紧巴巴。
按说王麻奴该继承爹的手艺,做个安分守己的糖人匠,可这小子打小就“不务正业”。别的小孩跟着爹学手艺,他偏要在街头晃荡,听艺人弹琵琶、唱小曲,尤其对笛子情有独钟。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瞎眼艺人吹笛乞讨,笛音悲切又有力量,当场就看呆了,跟着艺人走了三条街,最后把爹给的买糖葫芦的钱全给了艺人,还软磨硬泡要学吹笛。
艺人被他缠得没办法,只能教他几句入门口诀,还把自己那根快吹破的“破竹笛”送给了他——这笛子比李谟的桃木土笛还寒酸,竹身开裂,笛孔边缘被磨得发亮,吹起来还漏风。可王麻奴如获至宝,抱着笛子就不肯撒手,白天跟着爹的糖车,一边帮着吆喝,一边对着路人吹笛;晚上就躲在柴房里,对着月亮练,吹得口干舌燥也不罢休。
他的“启蒙教材”也特别野:街头小贩的吆喝声、酒馆里的划拳声、甚至狗吠猫叫,只要是能听到的声音,他都能改编成笛曲。有一次,他跟着爹在集市卖糖人,吹了一段自己编的《吆喝调》,笛音模仿小贩叫卖“糖人嘞——甜掉牙嘞——”,惟妙惟肖,引来一大堆人围观,连买糖人的都排起了长队。他爹又气又笑:“你这小子,吹笛比卖糖人还管用!”
久而久之,汴州街头的人都知道,卖糖人的王家有个“小笛仙”,吹得一手好笛,还能即兴编调子。大家都喊他“野笛娃”,这是他的第一个“非正式雅号”。可王麻奴不满足于“街头红人”,十五岁那年,他听一个去过长安的旅人说,长安的乐师吹笛能跟皇帝同台,还能赚大把银子,当即就拍板:“我要去长安,吹遍全城,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王麻奴的名字!”
他爹气得跳脚:“你这野小子,走了谁帮我卖糖人?长安那么大,你一个人去,不得饿死?” 王麻奴梗着脖子,晃了晃手里的破竹笛:“有它在,饿不死!我要让长安人知道,野路子笛手也能当顶流!” 就这样,他揣着破竹笛,背着一袋子爹塞的糖人,偷偷溜上了去长安的马车,开启了“北漂”生涯。
1.2 长安闯荡:从“抢地盘”到“街头一哥”
刚到长安的王麻奴,比李谟还惨。他没文化、没背景,连长安的路都认不全,只能在街头流浪,靠吹笛乞讨为生。可长安街头的“卷王”太多了,艺人扎堆,想靠吹笛吸引眼球,难度堪比登天。
王麻奴选了个人流量大的街口,刚吹了没两句,就被一个卖艺的壮汉赶了:“这是我的地盘,新来的懂不懂规矩?” 王麻奴年轻气盛,哪肯服软:“街头是大家的,凭什么你说了算?要不咱比一比,谁吹得好,地盘就归谁!” 壮汉嗤笑一声:“就你这破笛子,还敢跟我比?”
两人当场“开怼”,壮汉吹了一首宫廷雅乐,调子沉闷规矩;王麻奴则吹了一段自己编的《街头狂想曲》,笛音里全是街头的烟火气——有小贩的吆喝、孩童的嬉闹、车马的轱辘声,节奏明快,充满活力,瞬间把围观群众的注意力全吸引了过来。大家纷纷为他叫好,壮汉气得脸都红了,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