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业”,首先得有“核心产品”——也就是独特的琴风。郭沔结合自己的山水感悟和刘志方的教导,提出了“清、微、淡、远”四字宗旨,这就是“浙派”古琴的灵魂。所谓“清”,就是琴音清澈,没有杂音,像山泉一样纯净;“微”,就是意境微妙,于细微处见真情,不用华丽的技巧堆砌;“淡”,就是风格淡雅,不刻意迎合,不追求炫技,像水墨画一样简约而有韵味;“远”,就是余韵悠长,琴音结束后,意境还能让人回味无穷,像远山一样悠远。
为了践行这四字宗旨,郭沔开始“打磨产品”——改编古曲,创作新曲。他把流传已久的《广陵散》《梅花三弄》等古曲进行整理,去掉了其中过于繁琐的技巧,保留了核心意境,让曲子更符合“清微淡远”的风格;同时,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对山河的热爱,创作了《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等一系列新曲,这些曲子后来都成了“浙派”的经典代表作。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潇湘水云》。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南宋的时局息息相关。当时,蒙古铁骑南下,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郭沔路过潇湘之地,看到洞庭湖烟波浩渺,云雾缭绕,联想到国家的命运,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这首曲子。曲子一开始,以低沉的旋律描绘了云雾缭绕、水波荡漾的景象;随后,旋律渐起,如云雾散开,露出青山绿水,暗含对故国的思念;最后,旋律又归于平缓,如湖水静流,寄托了对和平的向往。
《潇湘水云》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它不仅琴音优美,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把“琴音”和“家国情怀”结合起来,打破了以往古琴只谈风月的局限。有人评价说:“听《潇湘水云》,如见山河,如闻心声,紫霞翁的琴艺,已经达到了‘琴人合一’的境界。” 这首曲子,也成了“浙派”古琴的“爆款产品”,让“浙派”的名气瞬间传遍大江南北。
有了“核心产品”,接下来就是“搭建团队”和“制定标准”。郭沔把自己的琴理、指法、曲谱整理成册,编成了《琴操谱》《浙音释字琴谱》等着作,这些着作就相当于“浙派”的“操作手册”,让弟子们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他教弟子时,不仅教指法,更教琴理,要求弟子“先悟心性,再练琴艺”,强调“琴者,心之声也,心不正,则琴音不纯”。
在郭沔的悉心教导下,毛敏仲、徐天民的琴艺进步神速,很快就成了琴坛的后起之秀。毛敏仲擅长创作,在郭沔的基础上,又创作了《渔歌》《樵歌》等曲子,丰富了“浙派”的曲目;徐天民则擅长整理和传承,他把郭沔的琴谱进一步完善,编成了《徐门琴谱》,让“浙派”的技艺得以系统传承。师徒三人,一个定方向,一个搞创作,一个做传承,“浙派”的“创业团队”越来越强。
“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竞争对手”的质疑。有其他流派的琴家嘲笑郭沔:“你的琴风太淡了,没有华丽的技巧,谁会喜欢?” 还有人说:“古琴就该遵循古法,你搞这些新东西,是离经叛道!” 面对质疑,郭沔没有争论,只是带着弟子们四处弹奏,用实力说话。每当他弹起《潇湘水云》,那些质疑的声音就会渐渐消失——毕竟,能打动人心的琴音,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久而久之,“浙派”古琴凭借着“清微淡远”的独特风格、系统的琴理、丰富的曲目和强大的传承团队,在琴坛站稳了脚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浙派”琴艺。甚至连南宋的皇室贵族,都邀请郭沔和他的弟子入宫弹琴,“浙派”一度成为琴坛的“主流流派”,郭沔也被大家尊称为“浙派祖师”。这个雅号,是对他“创业成功”的最好肯定——从一个隐居山林的“紫霞翁”,变成了琴坛的“祖师爷”,郭沔用自己的坚持和才华,完成了人生的华丽逆袭。
第四章 乱世琴音:“紫霞翁”的山河情怀与风骨
如果说“清微淡远”是“浙派”古琴的风格,那么“家国情怀”就是“紫霞翁”郭沔琴音的灵魂。南宋末年,时局动荡,蒙古铁骑步步紧逼,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的乱世中,郭沔没有选择逃避,也没有选择依附权贵,而是用自己的琴音,抒发对山河的热爱,对故国的思念,展现了一个文人的风骨与担当。
郭沔的一生,都在见证南宋的衰落。他年轻时,南宋还能偏安一隅,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所以他的琴音里多是山水的灵动与清雅;可到了晚年,蒙古军队攻破襄阳,直逼临安,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的琴音也变得沉重而悲愤,多了几分忧国忧民的情怀。
有一次,郭沔在杭州的一座寺庙里弹琴,恰逢一群逃难的百姓路过。他看到百姓们衣衫褴褛,面带愁容,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流离失所,心中悲痛不已,当即弹起了《潇湘水云》。这一次,他的琴音不再是以往的清冽淡雅,而是充满了悲愤与不甘:旋律时而低沉呜咽,如百姓的哭诉;时而激昂高亢,如战士的呐喊;时而婉转缠绵,如对故国的思念。逃难的百姓听到琴音,纷纷停下脚步,有的默默流泪,有的低声啜泣,甚至有几个老兵,跟着琴音唱起了故乡的歌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