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的“曲圣”雅号,之所以能被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认可,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人品。他没有文人的清高,没有权贵的傲慢,他就像一个住在街坊邻居家的“老大哥”,豪爽、仗义、有趣、接地气。他用自己的真性情,赢得了朋友们的尊重;用自己的江湖气,保护了身边的人;用自己的烟火气,写出了最真实、最动人的剧本。而这种“雅俗共赏、真性情外露”的“曲圣”,也成了元曲界最独特、最可爱的存在。
第四章 千年“圈粉”:“曲圣”的跨界影响力
关汉卿去世后,他的“曲圣”雅号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香。从明清到近现代,从中国到世界,无数人都成了“曲圣”的“铁杆粉丝”,他的剧本被不断改编、演出,他的创作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让“曲圣”的影响力跨越千年、跨界出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长红不衰的顶流”。
在明清时期,关汉卿的剧本就已经成了“爆款IP”,被不断改编成传奇、京剧、昆曲等各种戏曲形式。比如《窦娥冤》,几乎所有的戏曲剧种都改编过,而且每次演出都座无虚席。明朝的戏曲家汤显祖,就是关汉卿的超级“迷弟”,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写道:“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豪气纵横,千古独步。”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上,都深受关汉卿的影响,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关汉卿的“大女主”剧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清代,关汉卿的“粉丝团”更是扩大到了“官方层面”。乾隆皇帝就是关汉卿的忠实粉丝,他不仅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时收录关汉卿的作品,还在宫中组织艺人演出《窦娥冤》《单刀会》等剧目。据说,乾隆皇帝每次看《窦娥冤》,都会被窦娥的遭遇感动得落泪,还会感叹:“关汉卿真乃‘曲圣’也,能把人间疾苦写得如此动人!”在乾隆的带动下,清代的文人墨客纷纷研究关汉卿的作品,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让“曲圣”的地位更加稳固。
进入近现代,关汉卿的影响力更是“跨界出圈”,从戏曲界延伸到了文学界、影视界、话剧界。鲁迅先生就是关汉卿的“铁杆粉丝”,他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称赞关汉卿:“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能深入人心。”鲁迅的作品,在关注底层人民命运、批判社会黑暗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汉卿的影响。茅盾先生也说:“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影视界,关汉卿的剧本更是成了“改编富矿”。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窦娥冤》,由王秀兰、阎逢春等着名蒲剧演员主演,上映后引发了轰动,很多观众都是哭着看完的。这部电影不仅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关汉卿的作品,也让蒲剧这个地方剧种走向了全国。此后,《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剧本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每次播出都备受好评。比如2003年播出的电视剧《关汉卿传奇》,讲述了关汉卿的生平事迹,既还原了历史,又加入了现代的叙事手法,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曲圣”。
在话剧界,关汉卿的作品也焕发了新的生机。1958年,田汉先生创作了话剧《关汉卿》,这部话剧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过程为线索,展现了关汉卿的正义、勇敢和对艺术的执着。话剧上演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在北京连演多场,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演出。有外国观众看完后说:“关汉卿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而关汉卿也确实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两人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师,都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人性的复杂。
关汉卿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国外。早在18世纪,关汉卿的作品就被翻译成日文、英文、法文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德国诗人歌德,就曾读过关汉卿的《窦娥冤》,并对其赞不绝口,说:“这部作品充满了悲剧的力量,让人震撼。”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研究过关汉卿的剧本,认为关汉卿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愿望”。如今,在国外的很多大学,关汉卿的作品都是中文系的必读书目,很多外国学者都在研究关汉卿的创作思想、语言风格,“曲圣”这个雅号,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更有意思的是,关汉卿的“粉丝”还包括很多“跨界名人”。比如着名作家老舍先生,就非常喜欢关汉卿的作品,他在自己的散文里写道:“关汉卿的曲子,通俗而不低俗,高雅而不晦涩,是真正的雅俗共赏。”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语言风格上,就深受关汉卿的影响,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着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多次演绎过关汉卿剧本改编的京剧,他说:“关汉卿的剧本,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是戏曲创作的典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