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道人高明:南戏界的“逆袭王者”与《琵琶记》的封神之路
第一章:温州学霸的“硬核求学记”——从乡野少年到文坛新星
公元1305年,浙江温州瑞安的一个书香门第里,诞生了一个男婴。父亲高功甫看着襁褓中眉眼清秀的儿子,想起自家世代耕读传家的家训,又盼他日后能明辨是非、品行高洁,便给儿子取名“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谁也没想到,这个带着“菜根”雅号的乡野少年,未来会成为颠覆南戏格局的“南戏之祖”,用一部《琵琶记》改写了中国戏曲史的走向。
高明的童年,是标准的“学霸养成记”。温州自古文风昌盛,瑞安更是“东南小邹鲁”,读书风气浓厚。高明的父亲高功甫是当地有名的秀才,虽然没做过大官,却饱读诗书,对儿子的教育十分上心。从三岁起,高明就被父亲抱到书桌前,开始识字背书。别的小孩还在田埂上摸鱼捉虾时,他已经能熟练背诵《论语》《孟子》;别的小孩哭闹着要零食玩具时,他却捧着古籍看得津津有味,活脱脱一个“小书呆子”。
不过,高明可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虫”,他的求学之路充满了“硬核操作”。为了找一本稀有的古籍,他能徒步几十里山路,跑到深山里的寺庙向老和尚请教;为了弄明白一个经学难题,他能缠着老师不放,直到把问题搞懂为止。有一次,老师讲《诗经》时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高明当场追问:“老师,‘流火’是指火星西沉,可为什么古人要用天象来记时?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历法依据?”老师被问得一愣,随后哈哈大笑:“则诚这孩子,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啊!”
十五岁时,高明拜入元代大儒黄溍门下。黄溍可是当时文坛的“顶流”,不仅学问高深,还培养出了宋濂、王袆等一批名人。能成为黄溍的弟子,高明简直像“追星成功”的粉丝,学习更加刻苦。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深夜还在油灯下钻研经史子集,有时甚至通宵达旦。黄溍见他聪慧过人又勤奋好学,对他格外器重,把自己的治学心得倾囊相授。
在黄溍的影响下,高明的学问突飞猛进,不仅精通经史,还对诗词、音律、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温州一带流行南戏,每逢庙会、节庆,戏班就会搭台演出,《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剧目深受百姓喜爱。高明每次都挤在人群中看得入迷,还悄悄记下剧中的曲词和唱腔。有一次,戏班演出《赵贞女蔡二郎》,剧中蔡伯喈背亲弃妇、被雷劈死的情节让观众拍手称快。高明却陷入了沉思:“蔡伯喈既然是读书人,为何会做出如此绝情之事?或许其中有隐情?”这个念头,为他日后改编《琵琶记》埋下了伏笔。
二十岁时,高明已经成为温州文坛的“新星”。他的诗文功底深厚,文风典雅又不失通俗,深受当地文人雅士的推崇。有人称赞他:“则诚之才,足以魁天下。”但高明并没有骄傲自满,他知道“学海无涯”,依然保持着谦逊好学的态度。他给自己取了“菜根道人”的雅号,寓意“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朴素本真的心态,不慕名利,潜心治学。这个雅号,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人生信条。
第二章:“职场社畜”的逆袭与挣扎——从县丞到幕僚的官场沉浮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三十九岁的高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对于读书人来说,科举中第意味着可以进入仕途,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高明也不例外,他满怀憧憬地踏上了官场之路,被任命为处州录事(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秘书)。
本以为官场是施展抱负的舞台,没想到等待高明的却是“职场社畜”的日常。处州的知府是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搜刮民脂民膏,对政务不闻不问。高明看不惯这种风气,多次向知府提建议,希望能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可知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还嘲笑他:“则诚啊,则诚,你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不懂‘官场规则’?做人要圆滑一点,不然怎么混得下去?”
高明没有放弃,他决定用实际行动改变现状。当时处州遭遇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知府不仅不救济灾民,反而趁机敲诈勒索。高明心急如焚,一边私自打开官仓放粮,一边上书朝廷请求赈灾。朝廷派官员下来调查,发现高明确实为民办事,而知府却贪污腐败,于是罢免了知府的官职,提拔高明为处州路推官(相当于现在的法院法官)。
这次“职场逆袭”让高明声名鹊起,百姓们都称赞他是“清官”“好官”。但高明也明白,官场的黑暗远不止于此。在担任推官期间,他处理了许多冤案、错案,得罪了不少权贵。有一次,他审理一个富商行贿的案子,富商的后台是朝中大臣,派人来威胁他:“高推官,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案子你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然对你没好处。”高明毫不畏惧,坚持依法办案,最终将富商绳之以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