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K歌教父:燕南芝庵的声乐江湖传奇
第一章 神秘卷王登场:燕南芝庵是谁?
在中国音乐史的茫茫星海中,有位大佬堪称“古代声乐界的扫地僧”——明明留下了中国最早的声乐理论专着《唱论》,却把自己活成了历史迷雾里的“匿名网友”。他就是燕南芝庵,一个生卒年不详、籍贯只标“燕南”(大概是今天河北南部一带)、连真实姓名都没流传下来的狠人。如果给古代文人雅士排“最低调顶流”榜单,他绝对能和《九阴真经》作者黄裳并列第一。
不过江湖上从不缺关于他的传说,尤其是他那响当当的雅号——南宋K歌教父。这个雅号可不是后人瞎编的,毕竟在那个没有麦克风、没有KTV评分系统的年代,芝庵兄直接干了件开天辟地的事:把唱歌这门“凭感觉的手艺”,变成了“有章法的技术”。别人唱歌靠天赋,他偏要搞“声乐教学标准化”;别人写词作曲附庸风雅,他直接甩出让全乐坛都跪服的《唱论》,从发声、运气到情感表达,把K歌技巧扒得明明白白,堪称“古代K歌APP的终极使用说明书”。
要知道南宋是什么年代?那是个“词比歌火”的时代。柳永的词能让“凡有井水处皆能歌之”,但大家都是瞎唱、乱唱,全靠嗓子硬扛——有人扯着嗓子喊得脸红脖子粗,有人细声细气像蚊子叫,有人跑调跑到姥姥家还自我感觉良好。就这么个声乐界“野蛮生长”的乱世,燕南芝庵横空出世,用一本《唱论》定下了K歌的“江湖规矩”,这波操作直接让他从“不知名音乐人”逆袭成“声乐界祖师爷”。
关于芝庵的身份,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隐居山林的音乐隐士,天天对着山泉练声,悟透了发声的真谛;有人说他是宫廷乐师,见多了皇家乐队的“专业操作”,看不惯民间歌手的“野路子”,才写了这本“纠错指南”;还有人说他就是个爱唱歌的“社交达人”,每次聚会都被朋友围着求教学唱歌,索性整理成书,没想到一不小心成了传世经典。
不管身份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燕南芝庵是个实打实的“声乐卷王”。在那个大家都靠“天赋吃饭”的年代,他偏要“深耕技术”,把唱歌这件事拆解得明明白白——怎么运气不费嗓子?怎么转调不跑调?怎么唱悲伤的歌让人掉眼泪?怎么唱欢快的歌让人想跳舞?这些在当时没人琢磨的问题,他全研究透了。就像现在的健身教练把“瞎锻炼”变成“科学训练”,芝庵兄用《唱论》把“瞎唱歌”变成了“科学K歌”,这“南宋K歌教父”的雅号,简直实至名归。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教父”还特别懂“用户痛点”。他在《唱论》里没说一句废话,全是针对当时歌手的高频问题:比如有人唱高音破音,他就教“气发丹田”;有人唱低音没力气,他就教“声出喉咽”;有人唱完歌嗓子疼,他就强调“刚柔并济”。放在今天,他绝对是个爆款声乐博主,每条视频都能精准戳中“KTV麦霸”的需求,粉丝量分分钟破百万。
第二章 《唱论》横空出世:古代K歌手册有多野?
如果说《诗经》是古代诗歌的“总集”,《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天花板”,那燕南芝庵的《唱论》,就是南宋声乐界的“九阴真经”——全文虽然只有一千多字,却字字珠玑,把声乐技巧讲得既专业又好懂,堪称“古人的K歌速成宝典”。更绝的是,这本小册子还自带幽默属性,芝庵兄用接地气的比喻、直白的吐槽,把枯燥的理论讲得活灵活现,完全不像一本千年前的学术着作。
2.1 发声技巧:别扯嗓子!唱歌要“像吹气球”
《唱论》开篇就怼了当时的“唱歌误区”:“盖唱者,欲其声之宛转清亮,不可太刚,不可太柔,刚则易粗,柔则易弱。” 翻译过来就是:“某些人唱歌能不能别瞎使劲?扯着嗓子喊的像杀猪,细声细气的像蚊子叫,都不行!” 这话放在今天也完全适用——多少人去KTV唱歌,要么喊得嗓子疼,要么唱不出高音,可不就是芝庵兄吐槽的“太刚”或“太柔”吗?
那正确的发声方式是什么?芝庵兄给出了标准答案:“气发于丹田,声出于喉咽,调出于舌齿,韵出于唇吻。” 简单说就是“运气要从肚子来,发声要靠喉咙咽,调子要靠舌齿调,韵味要靠嘴唇带”。为了让大家好理解,他还暗戳戳打了个比方(虽然原文没明说,但读起来就有那味儿):唱歌运气就像吹气球,得从肚子里使劲,慢慢把气送上来,而不是光靠嗓子挤——你见过谁吹气球靠嗓子发力的?吹爆了都吹不大!
这个理论放在今天,就是声乐老师常说的“腹式呼吸法”。没想到千年前的芝庵兄早就参透了这个秘诀,还把它写进了《唱论》里。更绝的是,他还考虑到了不同人的嗓子条件:“有唱得雄壮的,有唱得清亮的,有唱得温润的,有唱得闲雅的。” 意思就是“别盲目模仿别人,你是低音炮就别硬飙高音,你是小甜嗓就别唱霸气的歌”,这不就是现在说的“找准自己的声线定位”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