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个细节特别贴心:他强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说白了就是唱歌要“圆润不刺耳,气息要饱满”。就像现在的歌手录歌要修音,芝庵兄直接教你“原生态修音技巧”——不用后期,靠气息和发声就能唱出悦耳的声音。放到南宋,这简直是“降维打击”,难怪当时的歌手都把《唱论》当成“祖传秘方”。
2.2 情感表达:唱歌不是念课文!得“走心”
如果说发声技巧是“K歌的硬件”,那情感表达就是“K歌的软件”——光唱得准还不够,得让人听出味道来。燕南芝庵在《唱论》里特别强调:“唱曲须要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 翻译过来就是:“唱歌不是背歌词!得懂歌词里的故事,把情绪唱出来!”
他还暗戳戳吐槽了当时的“无效唱歌”:“虽唱得字字分明,终是无情无绪,不成腔调。” 这话放在今天,就是“你唱得挺准,但没灵魂”。想想现在KTV里的“念歌词式唱歌”:有人唱《后来》像报购物清单,有人唱《十年》像念课文,就算音准没问题,也让人听不下去。芝庵兄千年前的吐槽,简直精准命中了现代“K歌翻车现场”。
为了让大家get到“曲情”,芝庵兄还给出了“情绪适配指南”:唱悲伤的歌,就得“声要呜咽,气要悠长”,让人听了想掉眼泪;唱欢快的歌,就得“声要轻快,气要流畅”,让人听了想跳舞;唱豪迈的歌,就得“声要洪亮,气要饱满”,让人听了想喝酒。比如唱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就得用温润又带点哀怨的声音,要是扯着嗓子喊,那可就毁了整首词的意境。
更绝的是,他还考虑到了“情绪递进”:“初唱之时,当从容宛转,拾掇腔调,须唱得字字响亮,句句圆熟,方见功夫。” 意思就是“唱歌不能一开始就猛发力,得慢慢带入情绪,先把腔调稳住,再逐渐释放情感”。这就像现在的歌手唱情歌,开头轻声细语,副歌部分情感爆发,完全是同一个逻辑。不得不说,芝庵兄真是“古代声乐心理学大师”。
2.3 细节把控:K歌要“讲究”,不能“将就”
除了发声和情感,燕南芝庵还在《唱论》里讲了很多K歌的“细节技巧”,堪称“强迫症级别的教学”。比如他说“唱曲要知宫调”,宫调就像今天的“曲风”,不同的宫调有不同的情绪——“宫调庄重,商调凄怆,角调呜咽,徵调明快,羽调哀怨”。意思就是“唱错宫调,就像穿西装跳广场舞,违和感拉满”。
南宋的时候,很多歌手根本不懂宫调,随便抓着一首词就唱,结果把悲伤的商调唱成了明快的徵调,好好的一首《钗头凤》被唱得喜气洋洋,简直是“大型翻车现场”。芝庵兄看不下去,特意在《唱论》里列出宫调的特点,相当于给歌手们发了“曲风说明书”,让大家再也不用“瞎唱乱配”。
还有“转调技巧”:“凡转调者,必要圆熟,不可硬转。” 就像开车转弯,得慢慢打方向盘,不能猛打方向,不然容易“翻车”(跑调)。他还提到“换气要自然”:“换气之处,不可过多,多则气促;不可过少,少则声竭。” 这不就是现在说的“呼吸节奏”吗?多少人唱歌因为换气太频繁,唱得气喘吁吁;或者憋着不换气,唱到一半没气了,这些问题芝庵兄早就想到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考虑到了“唱歌的场合”:“凡唱曲,在知音听,不在俗人听。俗人听则笑,知音听则赏。” 意思就是“别在不懂音乐的人面前唱高深的歌,他们只会觉得你奇怪;要唱给懂行的人听,才能得到认可”。这简直是“古代版的知音难觅”,也看得出来芝庵兄是个“有追求的音乐人”,不迎合俗人,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放到今天,就是“不与杠精争论,只和同好共鸣”,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2.4 避坑指南:这些“K歌雷区”千万别踩
《唱论》里还有个特别实用的部分,就是芝庵兄总结的“唱歌禁忌”,堪称“古代K歌避坑指南”。他列了一堆“忌”:“忌高而不遵腔,低而不就调”——别为了飙高音就乱改调子,也别为了唱低音就压着嗓子,不然听起来就像“破锣敲鼓”;“忌刚而无柔,柔而无刚”——别一味硬喊,也别一味软唱,要刚柔并济;“忌急而不缓,缓而不急”——节奏别太快也别太慢,要张弛有度。
他还特别吐槽了一种“炫技狂魔”:“忌狂而无节,放而无收。” 意思就是“别为了显示自己会唱歌,就乱加花腔、乱转调,唱得没节制,最后变成‘噪音污染’”。这种情况现在KTV里也常见:有人唱歌总爱乱加装饰音,本来好好的一首歌,被唱得面目全非,还自我感觉良好。芝庵兄千年前的吐槽,简直是“穿越时空的精准吐槽”。
还有一个“雷区”特别有意思:“忌唇包齿,齿露唇。” 意思就是“唱歌的时候别抿着嘴,也别把牙齿露太多”。抿着嘴唱歌会含糊不清,露齿太多又会显得狰狞,影响观感。这细节也太到位了!放到今天,就是“唱歌表情管理指南”,难怪有人说《唱论》不仅是声乐教程,还是“古代K歌仪态手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