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江南地区的“弹词”艺人,他们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歌,既要弹得好,又要唱得好。很多弹词艺人都会钻研《唱论》,把“曲情”技巧用到极致——唱爱情故事时,声音温柔缠绵;唱侠义故事时,声音铿锵有力。靠着这些技巧,弹词艺人走遍大街小巷,深受老百姓喜爱。有个弹词艺人叫陈遇乾,因为精通《唱论》,唱《珍珠塔》时“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每次演出都座无虚席,甚至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听他唱歌,还送他“弹词K歌王”的称号。
还有北方的“鼓书”艺人,他们唱的内容多是历史故事,调子豪迈激昂。他们照着《唱论》里“声要洪亮,气要饱满”的方法,不用麦克风也能让几百人的场子都听得清清楚楚。有个民间鼓书艺人曾说:“我唱了三十年鼓书,全靠燕南先生的《唱论》撑着,不然早就嗓子哑了,唱不动了。” 他还教徒弟时必说:“学唱先学《唱论》,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宝贝,不能丢。”
甚至还有文人雅士把《唱论》当成“社交工具”。明清时期的文人聚会,除了写诗作画,还会一起唱曲儿。谁要是能熟练运用《唱论》的技巧,唱得又好又有韵味,就能成为聚会的“焦点人物”。就像现在的人在派对上K歌唱得好,会被大家追捧一样,古代的文人也靠《唱论》里的技巧“圈粉”。有记载说,清代文人袁枚特别喜欢唱曲儿,还钻研《唱论》,每次聚会都要唱上几段,因为“唱得有韵味”,被朋友们称为“文人K歌达人”。
可以说,燕南芝庵的《唱论》,就像一颗“声乐种子”,在南宋以后的乐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歌手。这位“南宋K歌教父”虽然自己默默无闻,却用一本小册子,改变了中国声乐的发展轨迹,堪称“最牛幕后玩家”。
第四章 穿越时空当导师:芝庵教你唱古风
如果燕南芝庵穿越到现代,估计会被各大音乐节目抢着当导师——毕竟他可是“声乐理论开山祖师”,教过的“学生”横跨元明清三朝,经验丰富到离谱。要是让他来教现代人唱古风歌曲,估计能解决很多人“唱不好古风”的痛点。下面咱们就来脑补一下,芝庵导师的“古风K歌特训班”会怎么上课。
4.1 第一课:发声矫正——别再用“喊麦式”唱古风了!
现在很多人唱古风歌曲,都喜欢用“喊麦式”发声——要么扯着嗓子飙高音,要么压着嗓子装深沉,结果唱得又累又难听。芝庵导师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会痛心疾首地说:“竖子不可教也!唱古风哪能这么蛮干?听我《唱论》里说的,气发丹田,声出喉咽,才能又好听又不累!”
他会教大家练“腹式呼吸”:“你们现在唱歌,都是用胸口呼吸,气只够唱半句话,当然会累。试着用肚子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慢慢把气送出去,就像吹笛子一样,气要匀、要长。” 为了让大家直观感受,他还会亲自示范:吸气时肚子像气球一样鼓起,呼气时慢慢收紧,唱出来的声音洪亮又饱满。跟着芝庵导师练几天,你会发现自己唱歌再也不用扯嗓子了,高音轻松飙上去,低音也能沉下来,还不会唱完歌嗓子疼。
他还会纠正大家的“咬字问题”:“古风歌曲的歌词都很优美,咬字要清晰但不能生硬。你们现在唱‘红尘客栈’,把‘红’字咬得太用力,像嚼石头一样,多破坏意境?要像我《唱论》里说的,‘调出于舌齿,韵出于唇吻’,咬字要轻,韵味要足,才能唱出古风的感觉。” 比如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咬字要温柔缠绵,而不是像喊口号一样,这样才能贴合歌曲的情感。他还会举反例:“要是唱《青花瓷》把‘天青色等烟雨’唱得像报菜名,那可就毁了周杰伦的良苦用心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会根据每个人的声线“量身定制”唱歌方案:“你是低音炮,就适合唱《盗墓笔记·十年人间》这种大气磅礴的歌,别硬唱《牵丝戏》这种小甜嗓的歌;你是小甜嗓,就适合唱《锦鲤抄》,别瞎挑战《赤伶》的高音,不然就是‘自取其辱’。” 这简直比现代声乐老师还贴心,毕竟芝庵兄早就懂了“因材施教”的道理。
4.2 第二课:情感表达——唱古风不是“念古文”,要懂“故事感”
很多人唱古风歌曲,只是把歌词唱出来,却没有情感,听起来就像“念古文”,毫无感染力。芝庵导师会说:“唱曲须要曲情,古风歌曲的每一句歌词都有故事,你得懂故事才能唱好歌。”
比如唱《牵丝戏》,讲的是傀儡师和傀儡的深情故事,充满了孤独和思念。芝庵导师会教大家:“唱这句‘兰花指捻红尘似水’,声音要轻柔,带着一丝温柔;唱‘三尺红台,万事入歌吹’,声音要略带沧桑,体现出傀儡师的孤独。要是你不懂这个故事,唱得平平淡淡,谁会被你打动?” 他还会让大家先读歌词、看MV,理解故事背景,再带着情绪唱,效果立马不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