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的青竹村是被山楂糕的蜜香裹醒的 —— 不是零嘴儿的浅甜,是家乡风物包筹备时特有的 “裹着老日子温度的喧腾”!我刚把灶上蒸得冒白气的手工馒头掀开,就见熊精蹲在老磨坊的青石板前,爪子捏着张印着 “200 克 / 份” 的油纸,正往码得整齐的山楂糕堆凑。他想把最顶上那块带焦边的山楂糕装篮(小宇说焦边最甜),结果手一抖,糕 “啪” 地砸进旁边的双味酱罐,红糖汁裹着山楂酸渗进罐底的旧木勺碎里,再拎起来时,糕上沾着星星点点的浅棕碎末,像撒了把 “时光碎糖”。更糟的是,他慌着擦糕上的酱,又把装干桂花的小布包扫翻,金闪闪的桂花落在沾了酱和木勺碎的爪子上,活像只刚从 “老味道罐” 里捞出来的 “香木熊”。“你这是分山楂还是给自个儿裹‘家乡味外套’啊?” 我笑着递过竹铲,他爪子还死死攥着那块 “碎糖糕”,嘟囔着:“要、要带勺碎!王哥说想尝尝爷爷的木勺味!”
套上绣着 “青竹村风物员” 的灰布褂往村头跑,脚刚踩过沾着晨露的稻茬地,就被个方乎乎的东西绊了趔趄 —— 是竹精编废的风物包格子篮。她本想编 “四格分装”(酱 + 山楂 + 桂花 + 木勺碎),结果把装木勺碎的小格编窄了,变成 “三格带个小月牙”,篮沿还沾着剪标签时蹭的山楂汁,顺着竹篾往下淌,像给篮子描了圈 “甜红边”。不远处,小龙虾精正背着平板蹲在清单旁,指尖在屏幕上划得飞快:“王哥(深圳,双味酱 + 山楂糕 + 5g 木勺碎)、李姐(上海,陈皮酱 + 干桂花 + 手绘木勺卡)、刘弟(广州,全家福酱 + 手工馒头 + 木勺纹挂饰)……” 他用荧光笔在 “山楂糕” 旁画小图,想画 “山楂裹木勺碎”,结果把木勺碎画成了小云朵,被张奶奶笑着戳了戳平板:“这是画木勺碎还是画天上的云啊?等会儿游子看到,还以为糕里加了!”
村头晒谷场早改成 “风物包工坊”,晨雾里飘着三重香:山楂糕的醇甜、干桂花的清冽、手工馒头的麦香,混在一起像把 “青竹村的老日子” 揉成了可闻可触的味道。靠墙摆着五排竹篮,每只篮柄都系着红绳,绳上挂着张奶奶缝的 “木勺碎小布包”,布包上绣着 “勺碎藏味,家在心里”,摸起来糙乎乎的,像握着爷爷当年磨过的老木勺。桌上摊着刚剪好的油纸(每张都印着小山楂图案)、缝好的棉布袋(袋底缝着细网,专门装木勺碎),还有小宇和妞妞画的 “家乡记忆卡”—— 有的画着老磨坊的石磨,有的画着后山的山楂树,最显眼的是张奶奶补画的木勺,歪歪扭扭却透着暖。
山楂糕分装区最喧腾,小宇踮着脚帮熊精递油纸,手里还攥着个小秤:“小熊哥哥,200 克刚好是两块糕!你刚才那块沾了勺碎的,得单独装,王哥要的就是这个!” 熊精赶紧把沾碎的糕放秤上,结果手一抖,秤砣 “咚” 地砸在青石板上,滚到张奶奶脚边。张奶奶捡起秤砣,指尖蹭过糕上的木勺碎,眼睛亮了:“这碎是老张当年修勺时刮下来的,混在糕里,游子吃着就像摸着老勺了。” 她从兜里掏出个小铜秤,给每块沾碎的糕都称了 5g 碎末:“不多不少,刚好能尝着味,又不硌牙。” 熊精看呆了,举着爪子要学称碎末,结果把碎末撒了半桌,小宇赶紧用小刷子扫进油纸里:“别慌!扫起来还能加,这些都是爷爷的念想,不能浪费!” 后来他们特意做了 20 份 “木勺碎专属糕”,上架时备注 “熊精手撒碎,每份都有暖”,没两分钟就被抢光,弹幕刷得满屏:“想要小熊撒的碎!沾着傻气更甜!”
竹精蹲在旁边补编篮子,手里攥着泡软的竹篾,想把 “小月牙格” 改造成装木勺碎的专属格。编到李姐的篮子时,她想在格边编 “木勺纹”,结果把勺柄编反了,变成 “勺头朝里”,刚想拆,小龙虾精举着平板跑过来:“李姐刚发消息!说反着的勺像‘家里等着盛饭’,要这个!” 竹精眼睛一亮,干脆把所有篮子的木勺纹都编反:“这是咱们青竹村的‘盼归纹’!” 说着还往每个篮底垫了片干山楂叶,“让游子打开就闻着后山的味。”
干桂花整理区最暖,李婶坐在小马扎上,竹筛里摊着刚晒好的桂花,阳光透过筛眼洒下来,把桂花照得像碎金子。“这些花是去年霜降摘的,老张帮我爬树摘的顶梢花,说顶梢的最香。” 她边筛边说,指尖捏起朵桂花,轻轻放在鼻尖闻,“那年晒花,他还说要留着给在外的孩子寄,结果……” 话没说完,张奶奶就从布包里掏出半包干桂花,花瓣有点发暗,却是干得透透的:“这是老张当年晒的,我藏在罐里没舍得动,今天混在一起,也算他跟咱们一起做风物包。” 两人把新花旧花混在一起,张奶奶还往每包桂花里加了 1g 木勺碎:“让花里也带着老勺的木香味。” 熊精凑过来想帮忙装包,结果爪子一扬,桂花撒了张奶奶一衣襟,张奶奶却笑着拍了拍:“没事,桂花沾衣,就像老张当年摘花时,落了我一肩膀的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刚回村就发现乡亲全是神仙!请大家收藏:(m.zjsw.org)刚回村就发现乡亲全是神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