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北疆的朔风,呼啸着翻过一页页日历。在朝廷的目光被刻意营造的“窘迫”假象所迷惑时,北疆这台战争与发展并行的巨兽,正在更深的地基处,悄然完成着质的蜕变。
天启新城,原定的工地上,如今呈现出一派迥异于往常的景象。
以往需要成千上万民夫肩挑背扛、反复夯打的土石作业,效率得到了惊人的提升。一座座由欧冶子亲自主持建造的“水力锻锤”和“简易吊机”分布在各处,利用附近河流的水力,不知疲倦地进行着砸石、提升重物等工作。
但真正引发革命性变化的,是那灰扑扑、看似不起眼的粉末——水泥。
在划定的核心区域,一座未来将作为内城指挥堡垒的地基正在浇筑。不再是传统的夯土或砌石,而是用木板支起模壳,将按照秘方烧制、研磨好的水泥,与砂石、清水按特定比例混合成混凝土,用独轮车源源不断地倒入模壳之中。
工匠们起初对这种“泥浆”能变成石头将信将疑,但仅仅一天之后,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拆开部分模板,用手指敲击那已经变得坚硬如铁、浑然一体的灰色墙体时,所有人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坚……坚硬如铁!浑然一体!这,这简直是神迹!”负责此段的工头声音都在发颤。
欧冶子抚摸着光滑坚固的水泥墙面,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非金非石,胜似金石!遇水则凝,坚不可摧!主公所赐此物,实乃夺天地之造化!有此神物,天启城之坚固,将远超历代任何雄关!工期,至少可缩短一半以上!”
消息传到刘睿耳中,他并未太过意外,但喜悦之情仍溢于言表。他立刻下令,在确保配方绝对保密的前提下,扩大建材坊的规模,全力生产水泥,优先保障天启城核心区与镇北关新型棱堡的建设。同时,开始规划连接睿城、天启城、镇北关以及未来可能收复之地的“水泥驰道”网络。他深知,畅通无阻的道路,对于调兵、运粮、通商的意义,丝毫不亚于一座坚城。
而在更为隐秘的“祥瑞司”试验田内,希望的种子也已经破土而出。
被精心照料的一块块田垄上,土豆的幼苗茁壮翠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玉米的植株则挺拔向上,叶片宽大,长势喜人。沈万三几乎每日都要亲自前来查看,看着这些关乎北疆未来命脉的作物,脸上的笑容就从未消失过。
“主公,您看!”这一日,刘睿在王猛和沈万三的陪同下,亲临试验田。沈万三指着一株尤为健壮的土豆苗,激动地说,“根据农官记录推算,以及对比现有作物,此物之产量,恐怕……恐怕真的能达到亩产数千斤!若全面推广,我北疆将再无饥馑之虞!届时,人口滋生,兵源广进,皆赖于此啊!”
刘睿蹲下身,轻轻触摸着那充满生机的叶片,心中亦是澎湃。粮食,是秩序的根基,是野心的燃料。有了这两样高产作物,北疆就拥有了容纳更多人口、支撑更大战争的底气。他仿佛已经看到,未来北疆的粮仓堆满如山,军队再无后勤之忧的景象。
“沈先生,祥瑞司的保密级别提到最高,等同于军工重地。”刘睿站起身,郑重吩咐,“所有参与人员,包括农官、农夫,皆需严格审查,家属亦需妥善安置。收获之后,种子要优先扩大培育,建立专属的种子田。同时,开始着手制定未来的推广计划,但要切记,时机未到,绝不可泄露分毫!”
“臣明白!此乃我北疆最高机密,万不敢有失!”沈万三肃然应命。
“求知谷”内,第一批三百名孤儿的训练已步入正轨。这些原本面黄肌瘦、眼神惶恐的孩子,在充足的营养和严格的训练下,身体逐渐强健,眼神也变得专注而锐利。
山谷被划分为文武两个主要区域。文区,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不仅有蒙学经典,更有选择的灌输诸子百家之精华,旨在让他们博闻强识,打下坚实的学问基础。武区,则是在霍去病和张辽派来的教官指导下,进行着基础的体能、拳脚和兵器训练,不求他们成为万人敌,但求有足够的自保之力。
陈平亲自设计了忠诚培养课程,通过讲述北疆王刘睿的“神异”与仁德,描绘北疆未来的宏伟蓝图,以及强调他们自身使命的神圣性,不断强化着这些孩童的归属感和效忠之心。在这里,他们被灌输了新的身份认同——他们是北疆王的“暗影学士”,是未来扎根于诸子百家的“文化利刃”。
与此同时,“丐帮”的触角也在黑冰台的暗中扶持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
最初的架构非常简单:以睿城为总舵,由一位黑冰台的退役老卒担任名义上的“帮主”,在北疆各主要城镇设立分舵,收拢本地乞丐,给予基本食物和简陋庇护,要求他们遵守“不欺压良善、信息共享”等简单帮规,并暗中留意资质不错的孤儿上报。
然而,这个模式一旦启动,便展现出了底层社会强大的生命力。许多走投无路的流浪汉、破产农民纷纷加入,使得丐帮人数急剧膨胀。虽然人员构成复杂,管理难度增大,但也意味着信息渠道的极大拓宽。市井流言、商队动向、官府小吏的抱怨、乃至某些隐秘的聚会信息,都开始通过这个庞杂的网络,源源不断地汇集到黑冰台的情报分析人员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请大家收藏:(m.zjsw.org)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