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这番论述,将一场宗教辩论,巧妙地提升到了彰显国家气度、繁荣文化、去伪存真的高度,更与儒家推崇的“中和”、“明理”思想暗合。
尤其那“海纳百川”、“明辨正理”八字,深深契合了李世民作为“天可汗”的雄心与务实作风。
他深知,一味的压制或独尊,只会让思想转入地下,滋生不测。
开放透明的争鸣,反而更有利于引导和掌控。
李世民捋着短须,眼中精光闪动,显然被这个提议打动了。
他沉吟片刻,看向阶下众臣:
“众卿以为太子此议如何?”
孔颖达作为儒臣领袖,虽对佛道之争本身兴趣不大,但太子所言“明辨正理”、“映衬儒家大同”甚合其意,且皇帝倾向明显,遂率先出列道:
“陛下,太子殿下思虑周详。辩经大会,彰我上国气象,显圣朝开明,更能使真经奥义得以广传正解,确为一举多得之良策。臣附议。”
一些亲近太子的官员也纷纷附议。
而佛道两派在朝中的代言人,心思各异。
佛门中人自然欣喜,此乃弘扬佛法的绝佳良机;道门中人则心情复杂,既有在御前展示道法的机会,又隐隐担忧面对携“真经”归来的佛门冲击。
“好!”
李世民不再犹豫,面露赞许的笑容,朗声道,
“承乾此议甚佳!便以此定下章程!待玄奘法师功成归来之日,朕当亲自主持这长安佛道辩经盛会!礼部、鸿胪寺、宗正寺即刻着手筹备,务求盛大、公允,扬我大唐国威!”
“陛下圣明!”
群臣齐声山呼。
李承乾垂首退回班列,眼角的余光瞥见前排魏王李泰宽袍大袖下,似乎几不可察地微微动了一下。
李泰脸上依旧挂着温雅得体的微笑,只是那笑意在听到“明辨正理”四字时,眼底深处似乎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幽光。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长安。
佛门寺院一片欢腾,道门宫观则暗流涌动。
数日后,黄昏,东宫丽正殿。
李承乾刚批阅完几份奏疏,正对着烛火沉思造纸坊纵火案的线索,内侍小贵子悄声入内禀报:
“殿下,太史令袁天罡大人于偏殿求见,言有要事。”
袁天罡?
这位精通道法、占卜,深受父皇信任,在道门中地位尊崇的太史令,深夜秘密来访。
李承乾心中一动:
“请袁道长进来,屏退左右。”
片刻,一身青色道袍、仙风道骨的袁天罡步履匆匆而入,脸上全然没有了往日的云淡风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
他甚至顾不上过多寒暄,见到李承乾便急急行了一道家稽首礼:
“贫道袁天罡,深夜惊扰殿下清修,罪过!然事急矣,关乎道门存续根基,不得不冒昧前来!”
李承乾心中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抬手虚扶:
“袁道长言重了,快快请坐。有何要事,但讲无妨。”
袁天罡并未落座,而是上前两步,压低了声音,语气凝重得如同山雨欲来:
“殿下!您提议的这佛道辩经大会,恐非佳音,实乃释门东进、威逼我道统根基的致命阶梯啊!”
“哦?道长何出此言?”
李承乾眼神微凝。
“殿下明鉴!”
袁天罡语速急切,带着痛心,
“玄奘法师西行,携‘真经’而归,此乃释门百年未有之盛事,声势已攀至顶峰!朝廷再为其主办这天下瞩目的辩经大会,岂非等于朝廷以煌煌威仪为其佛门张目?无数不明就里的百姓,只会见朝廷如此推崇,便以为佛高于道!此其一!”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
“其二,释门精擅论辩,机锋犀利,尤其天竺因明(逻辑)之学,诡辩难缠!而我道家崇尚清静无为,大道至简,在言辞机辩、引经据典上本就吃亏!届时辩经台上,佛门高僧引据所谓‘真经’,步步紧逼,我道门真人恐穷于应对,若在万众瞩目、御驾亲临之下落了下风。道门千百年来之威望,必将土崩瓦解!信徒流失,根基动摇,只在顷刻之间啊殿下!”
袁天罡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显然这后果让他深感恐惧。
他紧紧盯着李承乾:
“殿下!此辩经大会,名为公允,实则,实则是将我道门架在火上炙烤,为佛门东扩铺平道路!殿下素来明察,难道、难道真要坐视我华夏本土之道统,就此式微吗?”
他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质问和恳求。
李承乾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光滑的杯壁。
灯火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动。
待袁天罡说完,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气氛压抑。
“袁道长所虑,不无道理。”
李承乾终于开口,声音沉稳平静,听不出喜怒。
袁天罡眼中刚升起一丝希望的光芒,却听李承乾话锋一转:
“然道长只看到了其一,却未看其二。只看到了水面的惊涛,却未察水底的暗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m.zjsw.org)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