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纪检监察部”。
这七个字像一道冰冷的闸门,轰然落下,瞬间将林浩从刚刚在信息中心赢得的技术性认可中剥离出来,重新拖回那深不见底的政治漩涡。
空气仿佛被抽干。审计部门口,所有人的动作都凝固了。刘部长的脸色铁青,嘴唇紧抿,看向林浩的眼神极其复杂,有担忧,有警示,似乎还想说什么,但在那两位纪检人员冷峻的目光下,最终只是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林瑶主任的脚步停顿了一下,她扶了扶金丝眼镜,面色平静地看向那两位不速之客:“我是集团党政办主任林瑶。二位是奉哪位领导的指示?林浩同志目前正在执行王总交办的专项工作。”
她的语气平稳,却自带一股不容忽视的份量,微妙点出了林浩此刻的特殊性。
为首的纪检人员似乎认识林瑶,态度稍缓,但依旧程式化地回答:“林主任,我们是按规矩办事,接到相关反映,需要林浩同志协助厘清一些审计过程中的细节。只是例行了解情况,请您理解。”他的话滴水不漏,既未透露是谁的指示,也未说明具体事由,但“接到相关反映”这几个字,已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林浩的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血液冲上头顶又迅速冷却。该来的,终于来了。而且来的不是业务质问,不是人事敲打,而是直接动用了纪检这把最锋利的刀。对方的反扑,远比他想象的更凌厉、更直接。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瞬间涌起的慌乱。他知道,此刻任何一丝迟疑或抗拒,都可能被解读为心虚。他上前半步,抢在林瑶再次开口前,声音尽量保持稳定地回应:“好的,我配合组织的工作。”
他转向林瑶和刘部长,微微点头:“林主任,刘部长,那我先过去一下。”语气平静得像只是去参加一个普通的会议。
林瑶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没再说话。刘部长眉头紧锁,最终也只憋出一句:“如实反映情况就好。”
跟着两位纪检人员走向电梯,林浩能感觉到背后那无数道目光,惊愕、同情、恐惧、幸灾乐祸……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他知道,自己再次成为了焦点,而这一次,舞台是那令人谈之色变的纪检监察部。
电梯下行,轿厢里寂静无声。两位纪检人员一左一右站着,面无表情,目光平视前方,散发出一种专业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
纪检监察部的办公室在另一个独立的区域,装修更加简洁,气氛也愈发肃穆。他被带进一间不大的谈话室,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灯光冷白,墙壁空旷,给人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
谈话开始了。
为首的纪检人员负责主问,另一人则负责记录。问题一开始围绕着南城古巷审计的技术细节展开:某个数据是如何核对的?某条线索是如何发现的?某份凭证的提取流程是否符合规定?……
问题细致入微,甚至有些刁钻,仿佛在反复验证他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合规,是否存在捏造、夸大或误导的可能。
林浩打起十二分精神,谨慎应对。每一个回答都力求精准,严格依据事实和流程,不添加任何个人猜测,也不遗漏任何关键步骤。他明白,对方正在寻找他工作中的任何一丝瑕疵,任何一点可以被攻击的破绽。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谈话似乎陷入了僵局。林浩的回答滴水不漏,完全基于他和审计组共同完成的工作事实。
突然,主问者话锋一转,问题变得尖锐起来:“在你个人提交给王总的那份流程优化方案中,关于资金监管预警阈值的设定,依据是什么?是否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是否存在为了凸显问题而刻意压低阈值,夸大风险的可能?”
另一个问题紧随其后:“在审计期间,你是否私下接触过任何项目关联方人员?或接收到任何来自外部的、可能影响审计公正性的信息?”
问题开始超越技术层面,直接指向他的主观动机和职业操守。
林浩的后背瞬间渗出一层细汗。他意识到,对方真正的目的,或许并非要从他这里找到审计本身的错误(因为他们知道审计证据扎实),而是要试图构建另一种可能:一个急功近利、为了表现自己而不惜夸大其词、甚至可能行为不当的年轻人形象。只要能在他身上打开哪怕一个小小的口子,就足以质疑整个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进而否定那份动了所有人奶酪的方案。
“阈值的设定参考了行业内同类企业的通用标准以及集团过往项目的平均数据波动范围,我在方案附录里做了说明。刻意压低阈值对我个人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增加未来系统误报的风险,这不符合方案设计的初衷。”林浩冷静地回答,声音因长时间说话而有些沙哑,但逻辑清晰,“至于私下接触,我没有接受过任何项目关联方的接触,所有工作信息均来源于审计组内部公开渠道及合规调取的文件。这一点,刘部长和审计组全体同事都可以证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官场暗格请大家收藏:(m.zjsw.org)官场暗格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