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总离开会议室的脚步声沉稳而决绝,仿佛还在厚重的地毯上回荡,但那扇门合拢的轻响,却像是一声发令枪,瞬间激活了室内凝滞的空气。
会议室里依旧安静,却不再是之前的死寂,而是一种充斥着无数未竟之言、复杂计算和迅速调整的暗流涌动。与会者的表情管理在瞬间达到极致,惊愕、不甘、疑虑被飞快地压下,换上了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或是一种迅速投向新赢家的、带着探究的恭敬。
主持会议的副总清了清嗓子,语气恢复了程式化的平稳:“好了,王总指示很明确。刘部长,会后请立刻牵头组建联合工作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请全力配合。散会。”
没有多余的废话,会议戛然而止。
人们纷纷起身,收拾文件,离开座位。动作看似如常,但眼神的交汇、脚步的缓急,都透露出不同于会前的心绪。
刘部长面色冷峻地站起身,目光扫过李宝山和陈锋,最后落在林浩身上,言简意赅:“十分钟后,小会议室开工作组启动会。”说完,便拿着笔记本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李宝山推了推眼镜,没什么表情,只是对着林浩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也起身离开。陈锋则显得兴致勃勃,他绕过会议桌走到林浩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一种技术人的直率:“有意思了!回头细聊!”说完也匆匆跟了出去。
林浩收拾好自己的摘要稿,跟在最后面。他能感觉到,离开会议室时,那些落在他背影上的目光,比来时更加复杂,重量也截然不同。
王总最后那几句话,那个直接的点将,已经将他这个见习生,毫无缓冲地抛进了集团核心部门的视野里。不再是幕后揣测的符号,而是被最高领导公开认可的、方案的核心构思者之一。
这不再是机遇,而是赤裸裸的置顶于火炉之上。
联合工作组的启动会,在小会议室里迅速召开。
气氛与刚才的论证会截然不同。没有了表面的客套与迂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务实的、甚至有些紧绷的效率感。
刘部长当仁不让地坐在主位,开门见山:“王总给了两周时间,要一个可落地的实施计划。时间紧,任务重,废话就不多说了。工作组我牵头,但具体技术落地,李主任主责;方案业务逻辑的贯通和延伸,陈经理多费心;林浩,”他看向林浩,“你是方案的原始提出者,最了解整体构思和初衷,负责协调衔接,确保最终方案不偏离核心目标,同时协助进行基础的数据和流程梳理。”
分工明确,层级清晰。刘部长掌控全局和向上负责,李宝山和陈锋这两位实权中层负责专业板块,而林浩,被赋予了一个看似模糊却至关重要的角色——“协调衔接”与“确保不偏离初衷”。这既是对他作用的承认,也是一种保护,将他暂时安置在一个有弹性、不至于直接面对太大冲击的位置上。
“没问题。”李宝山言简意赅,已经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同意。”陈锋点头,眼神发亮,显然已经开始构思如何将数据模型迁移应用。
“好的,刘部长。”林浩沉声应道。
“好。”刘部长雷厉风行,“现在明确第一步:李主任,请你那边最快速度拿出一个详细的技术开发模块拆解和初步工时评估;陈经理,请你基于方案核心,做一个业务影响范围和优先级排序分析;林浩,你把方案里所有涉及到的现有制度条款、审批流程节点,做一个对标梳理,找出所有需要修订或冲突的点。明天下午四点,还是这里,我们过第一轮材料。”
任务瞬间压到每个人头上,且要求极高。没有人提出异议,会议在十分钟内结束。
林浩回到审计部给他临时安排的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工位——他显然不再适合回到城建实业公司综合办公室那个风暴中心了。他立刻投入工作,调出集团所有的规章制度电子档,以及过往项目的审批流程记录。
这是一个极其繁琐且需要极致细心的工作。他需要将方案中每一个 计划中的新规则,与现有的数十份红头文件、管理规定进行逐字逐句的比对,找出差异、矛盾或需要覆盖的空白地带。这不仅是体力活,更是对理解力和耐心的巨大考验。
他埋首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外界的一切仿佛都消失了。直到手机震动了一下,打破了他的专注。
是一条微信消息,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赵坤。
自从那晚咖啡馆不欢而散后,赵坤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此刻,他的消息框里只有冷冰冰的一句话:
“联合工作组?呵,爬得真快。小心摔得更惨。”
林浩盯着这条消息,瞳孔微微收缩。赵坤虽然人走了,但他的眼线显然还在。消息传递的速度,快得惊人。
他没有回复,只是默默截了图,然后将消息删除。这种低级的恐吓已经无法让他慌乱,反而更像是一种确认——他走对了路,并且真的刺痛了他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官场暗格请大家收藏:(m.zjsw.org)官场暗格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