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支箭矢如期交付,如同一块投入死水的石头,在流民营地这潭深水中激起的涟漪远比林凡预想的要短暂而微妙。胥总管那丝惊讶很快掩藏于日常的冷漠之下,领主的赞许(如果有)也未曾下达至这卑微的底层。奖赏是虚无的,唯一实在的是林凡肩膀上的无形压力又增添了几分——他证明了自己“有用”,而“有用”在这个地方,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用处”将被榨取。
他被默许继续负责箭矢的制作,定额甚至被悄无声息地提高到了每日四十支。那场胜利没有带来安逸,反而将他牢牢绑定在了这台低效而残酷的生产机器上。
林凡没有抱怨。他深知这只是开始,那个关于“减少浪费”的理念,仅仅通过了最初级、最艰难的验证。现在,他需要让它变得可持续,甚至…可扩展。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完成定额。工程师的本能驱动着他,开始以更锐利、更系统化的目光,审视眼前这套刚刚被他从废墟中勉强搭建起来的制箭流程。
他静静地站在工坊一角,如同一个冷静的计时员,目光追随着每一支箭矢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大脑飞速运转,不再是感性的观察,而是进行着冷酷的数据分析和价值流映射。
步骤一:削杆矫直。主要由老工匠完成。他们眼神老花,手臂无力,效率低下且良品率不高。速度:慢且不稳定。
步骤二:刮削打磨。由几个手相对稳的妇人负责。使用简易V型槽木桩后,效率有所提升,但手动刮削依旧耗时。速度:中等。
步骤三:装配箭镞。由稍有气力的男丁完成。筛选箭镞、开槽、捆绑加固,步骤繁琐,力道控制要求高。速度:中等偏慢。
步骤四:粘羽。由心细的妇人完成。涂抹粘合剂、粘贴羽毛、调整角度,需要耐心和技巧。速度:中等。
步骤五:晾干。完成粘羽的箭矢被放置在简陋的架子上,等待粘合剂自然凝固。时间:漫长且完全不可控,受天气影响极大。
一个个步骤在他脑中拆解、计时、评估。很快,问题变得清晰无比。
整个流程如同一条蜿蜒浅薄的小溪,每个环节都在缓慢地渗水(效率损失),而其中最狭窄、几乎堵塞河道的地方,就是——晾干。
无论前面的削杆、打磨、捆绑速度如何提升,一旦到达粘羽环节,所有半成品都必须停下来,如同遭遇无形的堤坝,被迫等待漫长的晾干过程。阳光明媚时,或许需要大半天;若是阴雨潮湿天气,等待时间可能延长至一两天甚至更久!
晾干,成了制约整体产出的最大瓶颈。 它无情地吞噬着前面所有环节努力换来的时间优势,使得整体效率被牢牢锁死在一个低水平上。
林凡看着那些挤在晾干架上、如同等待审判的箭矢,又看看前面几个工序的工人因为“产品”积压而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停工等待,眉头紧锁。
“瓶颈决定整体产出……必须打破瓶颈……” 现代生产管理的核心法则在他脑海中轰鸣,与眼前这原始而鲜明的例证完美契合。
仅仅优化单个环节(如他之前做的矫直、刮削)是不够的,如果瓶颈环节得不到改善,整体效率的提升将极其有限。
如何缩短晾干时间?
他首先想到的是改进粘合剂。目前使用的是一种混合了鱼鳔、兽骨胶和植物汁液的简陋胶体,粘合速度慢,强度也一般。但他不是化学家,缺乏知识和材料去研制更快干的胶水。此路短期内不通。
那么,能否优化晾干环境?
他观察着那个简陋的晾干架。箭矢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空气流通不畅,严重影响了水分蒸发。而且完全依赖自然风力和阳光,极其被动。
他需要增加空气流动,或许还需要一点可控的热源。
接下来的几天,林凡在完成日常生产任务的同时,开始了新的、悄无声息的实验。
他首先重新设计了晾干架。不再是简单的多层堆放,而是利用树枝和藤蔓,搭建了一个立体、中空的锥形架,每一支箭矢之间都留有足够的空隙,确保空气能够从四面八方流通。(优化布局,促进空气循环)
然后,他尝试利用热能。他在晾干架中央的下方,小心翼翼地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几乎不见明火的炭火堆,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烬,只持续散发微弱而均匀的热量。(引入低强度、均匀热源,加速水分蒸发)
这是一个危险的尝试。距离太近或火势控制不好,可能会烤焦箭杆或引燃整个晾干架。他必须时刻留意,精心控制火候。
效果是显着的。
在通风改善和微热烘烤的双重作用下,晾干时间从原来动辄大半天甚至更久,缩短到了区区两个时辰(约四小时)!而且由于受热均匀,胶体固化效果似乎更好了。
瓶颈被打破了!
前方的工序终于可以开足马力,而不必担心半成品大量积压。整个生产流程瞬间流畅了许多。日产量开始稳步提升,逐渐逼近甚至偶尔超过新的定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请大家收藏:(m.zjsw.org)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