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体系在长安城全面落地生根,长乐公主的宣传画更是将防火意识深入人心。然而,目睹了太多木质结构建筑在火灾中脆弱的表现,尤其是瑞福祥那烧得只剩下焦黑框架的库房,一个念头在秦风脑中越发清晰——必须提升建筑本身的防火性能和建造速度!
现有的砖石结构虽然防火,但砌筑耗时费力,成本也高。夯土墙就更不用提了,一把火过去,烧不透也能烤裂了。秦风将目光投向了早已广泛应用,但主要用作粘合剂和地面硬化的“水泥”上。他想到了现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预制板——在工厂里预先制作好标准化的墙体、楼板构件,然后运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组装!
“水泥预制板”的构想一经提出,再次在“建设集团”内部引发了技术派与保守派的激烈碰撞。
王大锤一听就来了精神:“老板!这个好!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听着就带劲!又快又结实!俺们工程部保证能搞出来!” 他已经开始幻想用巨大的“水泥积木”瞬间垒起一座高楼的场景。
刘主事则习惯性地皱起了眉头,忧心忡忡:“秦大人,此举……恐有不妥。建筑之道,在于因地制宜,精雕细琢。此等预先制成之板,规格统一,焉能适应各处地基之微差?且板与板之间如何连接?其牢固程度,可能及得上传统榫卯砖石?若遇地动(地震),岂非……危如累卵?” 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用“水泥板”搭起的房子在地震中轰然倒塌的可怕景象。
莫小贝的关注点则一如既往地奇特:“预制板?是不是很硬?能不能在上面刻字?比如刻上‘莫小贝到此一游’?或者把咱们消防队的标志刻上去?”
秦风懒得理会莫小贝的胡言乱语,对刘主事解释道:“刘顾问所虑,不无道理。但我们可以通过精确测量、标准化设计以及改进连接方式来克服。预制板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工艺,而是用于建造对防火、建造速度有要求的特定建筑,比如仓库、工坊、军营,乃至普通民宅的部分墙体。其优势在于工厂化生产,质量可控,现场施工快,更能有效防火!”
他不再废话,直接拉着王大锤和刘主事钻进了“建设集团”的技术实验室,开始了水泥预制板的研发攻关。
**研发过程,又是一部血泪与笑料交织的史诗。**
1. **配比之争——是“糕”还是“板”?**
首要问题是水泥砂浆的配比。太稀了,成型后强度不够,一碰就碎,被莫小贝嘲笑为“豆腐板”;太干了,流动性差,难以浇注密实,内部充满气泡,强度也上不去,被王大锤称为“蜂窝煤板”。
实验室里整天弥漫着水泥灰,秦风、王大锤和几个老工匠围着各种盆盆罐罐,像炼丹一样尝试不同比例的水泥、砂子、碎石子和水。刘主事则拿着放大镜,对着一块块养护好的试块敲敲打打,记录数据,嘴里念叨着“孔隙率”、“抗压强度”等名词,虽然不太懂,但态度极其认真。
莫小贝偶尔溜达进来,拿起一块失败的“豆腐板”,手指一戳一个洞,乐不可支:“老板,这玩意儿能盖房子?老鼠打个洞就塌了吧!” 气得王大锤差点用“蜂窝煤板”给她开瓢。
2. **模具的“奇形怪状”**
确定了基本配比,接下来是制作模具。王大锤带着工匠用木板打造了第一批方形平板模具。结果脱模时,要么粘得一塌糊涂,要么边角破损严重,成品率低得感人。
秦风提出了使用“脱模剂”(最初用的是废机油,味道感人)和设计带点锥度(上大下小)的模具。工匠们理解不了锥度的意义,做出来的模具奇形怪状,有的像漏斗,有的像歪脖子罐子,浇注出来的预制板自然也继承了这些“优秀”的几何形态,拼在一起缝隙能塞进拳头。
“老子要的是方板!方板!不是他娘的七巧板!”王大锤在工坊里暴跳如雷。
3. **“内裤”的启发——钢筋的引入**
单纯的水泥板抗弯折能力很差,稍微长一点的板子,一抬就断。秦风知道需要加入钢筋增强。但这个时代没有合适的钢筋,只有熟铁条,韧性差,还容易锈蚀。
一次偶然,秦风看到莫小贝晾晒的(她自己设计的)带有弹性支撑的“新型内裤”(为了行动方便),忽然灵光一闪——能不能用竹筋或者藤条代替钢筋?竹材韧性好,来源广泛!
于是,实验室里又堆满了各种竹子、藤条。他们尝试将竹片编成网格,放入模具中再浇注水泥。效果居然不错!竹筋水泥板的抗弯强度大大提升!虽然耐久性可能不如钢筋,但用于普通建筑墙体足够了!
刘主事看着这些夹杂着竹片的“怪异”板材,表情复杂,既觉得离经叛道,又不得不承认其效果。莫小贝则对自己间接贡献了“竹筋”创意十分得意,声称要收“创意费”。
4. **养护的“桑拿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我在大唐搞基建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我在大唐搞基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