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幽墟凝霜的玄微灵藻
一、序章:苔为元炁沉凝的幽墟贞符
当玄夜笼盖坤舆,当寒泉浸润幽壑,当林霏锁闭尘寰——“苔”便以纤微之姿蔓于石罅,凝霜敷绿如玄玉,荣枯隐显而不辍。它非乔木之峥嵘,非芳草之秾艳,乃是《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的元炁所毓,是《楚辞·九歌》“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的幽微灵藻,是《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冥奥见证。
“苔”字,古作“菭”,《说文解字》释曰:“水衣也。从艹,台声。”自《楚辞·九辩》“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的凄清,至《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的幽邃;自《楚辞·七谏》“丛兰欲修而不芳兮,椒专佞以慢慆”的孤高,至《楚辞·九怀》“霜露惨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的坚韧,“苔”始终是骚人叩问幽微的媒介,被赋予了超越具象的玄远意涵。它可作“被石兰兮带杜衡”的清逸之侣,可作“处幽晦以怀忠”的孤贞之象征,可作“固穷节而不淫”的隐忍之隐喻,可作“历千载而不凋”的永恒之见证。每一丝苔痕皆为坤舆之肌理,每一缕苔绿皆为元炁之脉络,藏着幽墟的化育密码,蕴着楚辞的孤高玄机,静待体道者以灵犀触碰,以心魂体悟。
苔无赫赫之形,却有绵绵之韵。它以纤弱之躯承沐霜露,以苍绿之态覆盖幽荒,以静默之姿见证岁月流转、世事沧桑。在新苔的萌动、茂苔的敷布、衰苔的凝霜、枯苔的蛰伏中,苔以隐显轮回的姿态,如一位践行楚辞孤高之道的隐者,默默诠释着“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贞烈,演绎着“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的决绝。俯察苔痕,我们能触碰到元炁的沉凝,能感知到楚辞的孤韵,能在尘俗的喧嚣中寻得一份幽微之境,让蒙尘的心灵得以涤荡,让浮躁的神思得以安宁。
二、苔之生:元炁化育的幽墟灵韵
1. 萌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的清逸初胎
《楚辞·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苔之萌动,便是这清逸之道最微末却最纯粹的彰显。当冬寒渐消,春泉初涌,《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所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之时,苔便从石罅间、枯木上、寒泉畔探出头来,带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纯粹,带着“乘清气而上升兮”的灵动,为幽墟染上第一缕苍绿。
初萌的苔芽,如丝似缕,如雾似烟,带着鹅黄的晕染,裹着细密的水泽,娇嫩得仿佛一碰即碎,却又透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顽强。它们或从千年古石的皴裂纹理中钻出,顶开积年的尘霜,诠释着《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的坚守;或从腐叶覆盖的枯木上萌发,在朽败中扎根,演绎着《楚辞·九章·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的孤高;或从寒泉浸润的溪石上蔓延,在清冽中舒展,践行着《楚辞·九章·橘颂》“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的恒常。
《楚辞·九歌·山鬼》云:“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春日里的苔芽,是幽墟中最动人的生机。它们密密麻麻地铺满古石,如绿云漫覆;星星点点地点缀枯木,如碎玉撒地;蜿蜒曲折地缠绕溪石,如碧带环绕。晨露滴落在苔芽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如楚辞所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的清逸;微风拂过苔芽,它们轻轻摇曳,如孩童学步般踉跄却坚定,似在践行《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进。
苔之萌动,是生命的礼赞,是清逸之道的微末彰显。它让我们明白,生命无论多么微末,都有追求清逸与纯粹的权利;无论环境多么幽晦,都能凭借“坚志而不忍”的精神破困而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亦当如苔芽一般,怀揣纯粹的初心,秉持孤高的意志,在幽晦中扎根,在清逸中生长,以微末之力彰显楚辞的清逸之韵。
2. 敷布:“被石兰兮带杜衡”的苍绿灵荟
《楚辞·九歌·山鬼》云:“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苔之敷布,便是这灵荟之境最鲜活的呈现。当夏泉丰沛,林霏氤氲,苔便进入蓬勃生长的时节,以“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的姿态,尽情舒展腰肢,蔓延四方,将幽墟装点得苍绿葱茏。
茂苔的叶片,苍绿欲滴,如碧玉雕琢,如翡翠镶嵌,带着泉露的清冽与林气的湿润。它们的茎秆纤细却坚韧,虽无草木之挺拔,却能抵御风雨的侵袭;它们的根系发达而绵密,深深扎进石缝、腐土之中,汲取着水分与养分,践行着《楚辞·九章·抽思》“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的沉稳。无论是深山古寺的阶前,还是幽壑寒泉的石畔;无论是千年古墓的碑上,还是荒村废院的墙垣,只要有一丝幽湿,苔便能扎根敷布,展现出“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包容与“君子固穷,不坠青云之志”的从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昔: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昔: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