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阳漫过校园的香樟树梢,将教学楼前的公告栏染得暖意融融。校长在周一的晨会上,举起一枚镌刻着星轨图案的聘书,正式宣布:“我校与市天文台共建的小型观测站今日落成!经综合考评,‘小小天文社’的五名成员将担任首批‘小小讲解员’,周末向师生与市民开放科普服务!”
小桐晚接过烫金聘书时,指尖都在微微发烫。淡蓝色的聘书上,“以星为引,传播热爱”八个字格外醒目,旁边还印着天文台的穹顶LOGO。可这份荣耀背后,是孩子们藏不住的忐忑——除了小桐晚在发布会有过公开演讲经验,其余四人面对陌生人时,要么羞涩要么紧张。
“我连对着班级同学说话都会脸红,怎么给陌生人讲解呀?”李雨桐捏着衣角,声音细若蚊蚋。陈萌萌也跟着点头,手里的星座贴纸都快被捏皱了:“要是有人问我不懂的问题,我肯定会说不出话来。”王浩然推了推不存在的眼镜,认真补充:“我的模型演示如果出故障,会不会让大家觉得天文社不专业?”
小桐晚看着朋友们焦虑的样子,握紧了聘书:“别害怕!李工程师答应来给我们做专项培训,而且我们可以一起打磨讲解词、模拟演练。就像我们完成‘模拟银河’实验那样,团结起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周末的观测站里,李工程师带来了厚厚的科普资料和专业讲解设备。他先带着孩子们熟悉观测站的布局:一楼是太阳系模型展区和天文绘本角,二楼是观测平台,摆放着两台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和星象投影仪。“讲解的核心是‘通俗化’,”李工程师一边调试望远镜,一边传授技巧,“给小朋友讲土星,就说它的光环像‘宇宙草帽’;给成年人讲,再补充光环由冰块和岩石碎片组成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把你们自己的探索故事融入进去——你们的亲身经历,比任何资料都有感染力。”
接下来的两周,天文社的活动课变成了“讲解员特训营”。小桐晚牵头将讲解内容分成四大板块,每人认领专属任务:她负责太阳系行星科普和绘本故事串联,把桐安树与星空的羁绊、沙漠观测的奇遇融入讲解;张浩主攻天文望远镜操作,跟着李工程师反复练习寻星、对焦、倍率调节,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李雨桐发挥绘画特长,设计了“星座问答卡片”,正面画着可爱的星座卡通形象,背面标注趣味知识点;王浩然带着他的可动星座模型,专门演示四季星象变化;陈萌萌则负责接待引导,设计了“星空心愿墙”,准备了星星便签和星座贴纸,让参观者留下打卡痕迹。
“讲解词不能死记硬背!”小桐晚拿着修改了五遍的脚本,给大家示范,“比如介绍木星时,要加上‘我们在天文台观测时,看到木星表面的条纹像奶油蛋糕上的纹路,特别神奇’,这样才生动。”她还组织大家进行模拟演练,一人扮演讲解员,其他人轮流扮演“刁难”的参观者——有缠着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的小朋友,有追问“宇宙年龄”的中学生,还有好奇“天文社日常”的家长。
第一次演练时,陈萌萌遇到“参观者”问“怎么才能看到极光”,瞬间红了脸,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小桐晚立刻救场:“极光需要在高纬度地区,而且要遇到太阳风暴活动。虽然我们这里看不到,但可以通过绘本里的插画感受它的美,以后我们还计划在第五部绘本里详细介绍极光呢!”事后,小桐晚陪着陈萌萌查资料,把极光的形成原因、观测地点整理成简单易懂的短句,还教她:“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诚实地说‘这个问题我回去查资料,下次告诉你’,真诚比完美更重要。”
张浩的望远镜演示也遇到了瓶颈——模拟观测时,他总是过于专注操作,忘记给参观者讲解原理。小桐晚建议他:“你可以边调焦边说‘现在我们转动这个旋钮,让月亮表面的环形山变得清晰,大家看,那些坑洼是小行星撞击形成的,最大的环形山直径有1000多公里呢’,把操作和知识结合起来。”张浩反复练习了几十遍,终于能流畅地边演示边讲解。
正式上岗的前一天,孩子们来到观测站进行最后彩排。陆屿特意赶来帮忙调试设备,苏晚则带来了亲手做的星空便当,给大家加油打气。当小桐晚完整地讲完太阳系科普,张浩顺利演示完望远镜操作,李雨桐的问答卡片引发阵阵欢笑,王浩然的星座模型让“参观者”啧啧称奇,陈萌萌也能从容地引导大家写下心愿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我们明天一定能行!”小桐晚举起拳头,孩子们跟着齐声呼应。
周六清晨,观测站的蓝色大门刚打开,就迎来了第一批参观者——一群穿着校服的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小桐晚穿着统一的讲解员制服,淡蓝色T恤上印着“小小天文社”的LOGO,胸前别着星型徽章,深吸一口气走上前:“欢迎大家来到校园天文观测站!我是讲解员小桐晚,接下来将由我和我的朋友们,带大家开启一场星空探险之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芒撞进夏日晚风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芒撞进夏日晚风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