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渐渐深了,濮阳城的喧嚣也渐渐沉寂。卫鞅吹灭了烛火,躺在简陋的木板床上,却毫无睡意。窗外的老槐树在夜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如同这个衰颓邦国的叹息。他望着黑暗中模糊的窗棂,脑海里却翻腾着李悝变法后魏国的强盛,吴起治楚时的雷厉风行,还有这乱世中各国的兴衰存亡。
“卫国……终究不是久留之地。”他在心中默默念道,“若想实现胸中抱负,须得去那更广阔的天地。”
只是,那片广阔的天地,又在何方?
二、一纸令书惊池鱼,孝公求贤动中原
时光荏苒,又是数年。卫鞅已长成二十出头的青年,身形更显挺拔,面容也褪去了少年的青涩,添了几分沉郁和锐利。他不再满足于闭门读书,常常在濮阳城中游走,观察民生,留意列国的动向。卫国国小力弱,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朝秦暮楚,百姓生活困苦,官吏腐败无能,这一切都让卫鞅更加坚定了寻求明主、推行新政的决心。
他曾试图向卫国国君进言,陈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却被以“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为由拒之门外。权贵们更是视他为异类,处处排挤。卫鞅深知,在这积重难返的卫国,自己的抱负终究是镜花水月。他将目光投向了周边的大国——魏、赵、齐、楚,甚至遥远的燕、秦。
魏国是当时的霸主,李悝、吴起的变法余威尚在,人才济济,却也因此派系林立,保守势力强大。赵国地处四战之地,尚武之风盛行,却内政混乱。齐国富庶,文化昌盛,却偏安东方,争霸之心渐弱。楚国地大物博,却贵族势力盘根错节,吴起的变法半途而废……
这些国家都各有优劣,却似乎都缺少一种破釜沉舟、彻底革新的决心。卫鞅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能真正理解并支持他变法理念的君主,等待一个能让他施展拳脚的舞台。
这一年,是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
暮春时节,濮阳城中柳丝依依,桃李争艳。但这盎然的春意,却丝毫未能驱散卫鞅心中的郁结。他又一次在求见卫国国君无果后,独自一人来到城南的繁阳渡口。渡口边停靠着几艘破旧的渔船,江水浑浊,奔腾东去,一如这纷乱的世道。
他靠在一棵老柳树上,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正思索着下一步的去向。是去魏国碰碰运气,还是往赵国游历一番?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渡口的宁静。
只见三匹快马疾驰而至,马背上的骑士穿着魏国的服饰,风尘仆仆,脸上带着异样的兴奋。他们在渡口边勒住马缰,其中一人翻身下马,大声问道:“这里是濮阳城繁阳渡口吗?”
渡口的艄公正坐在船头打盹,被惊醒后揉了揉眼睛,没好气地说:“是又怎样?”
“太好了!”那骑士咧嘴一笑,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扬声道,“列位可听说了?西方的秦国,秦孝公颁布求贤令了!”
“求贤令?秦国?”渡口边原本有些冷清,听到这话,顿时聚拢了一些围观的百姓和商贾,纷纷好奇地围了上去。
卫鞅心中也是一动,不由自主地走近了些。秦国,那个地处西陲,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的国度,竟然也开始求贤了?
那骑士见众人围拢,更加得意,展开竹简,清了清嗓子,朗声读了起来: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骑士的声音不算洪亮,却字字清晰,透过江风,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一开始,众人只是好奇,听着听着,脸上的神情却渐渐变了。当听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时,不少人露出了惊讶的神色;而当听到“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时,人群中更是发出了一阵低低的惊呼。
“乖乖,秦国这是要干嘛?还给分土?”一个商贩模样的人咂着嘴说。
“秦孝公?没听说过啊,秦国的君上不是献公吗?”有人疑惑地问。
“咳,献公去年就薨了,这是新即位的君上,年纪轻轻,听说志向不小呢!”另一个似乎知道些内情的人接口道。
“分土啊……那可是裂土封疆啊!”有人眼热地喃喃着,“就是不知道是真是假,秦国那么偏远,又穷又苦的,谁愿意去啊?”
议论声此起彼伏,众人的反应不一,有惊讶,有怀疑,有不屑,也有那么一丝隐秘的心动。
卫鞅站在人群外围,静静地听着,双手却不知不觉地攥紧了。他的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着,仿佛要挣脱束缚,跃然而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战国仙缘:商君鞅途请大家收藏:(m.zjsw.org)战国仙缘:商君鞅途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