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令!秦孝公的求贤令!
这短短几百字的文告,像一道惊雷,在他平静的心湖里炸开了万丈波澜。他听到了秦孝公对先祖荣光的追慕,对国家衰微的痛惜,对强秦雪耻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他听到了那无比恳切的求贤之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与之分土”!这四个字,如同最炽热的火焰,点燃了卫鞅心中沉睡已久的渴望。在中原诸国,士人游说,纵然得用,最多也不过是拜将封侯,食邑万户,何曾有过“分土”的许诺?这不仅是对人才的极度尊重,更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想起了秦国的处境。秦国地处西陲,与戎狄杂处,文化落后,经济贫瘠,又屡遭三晋攻伐,河西之地尽失,被中原诸侯视为蛮荒之邦,连会盟都不被允许参加,这确实是“丑莫大焉”。但也正因如此,秦国才更像一张白纸,没有中原诸国那么多盘根错节的旧贵族势力,没有那么深厚的传统礼教束缚,反而更有可能接受彻底的变革!
秦孝公……这个年轻的秦国君主,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真的有决心改变秦国的命运吗?他所需要的“奇计”,又是否与自己心中的“法治”理念不谋而合?
无数的问题在卫鞅脑中飞转,如同江面上卷起的漩涡。他看着那骑士手中的竹简,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列位,这求贤令千真万确,如今整个中原都传遍了!”那骑士收起竹简,翻身上马,“我们还要赶往赵国去传告,告辞了!”
说罢,三骑人马再次扬起马鞭,沿着江岸向北疾驰而去,很快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人群渐渐散去,渡口又恢复了宁静,只剩下江水依旧滔滔东流。但卫鞅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不一样了。那道来自西方的求贤令,不仅震动了中原,更像一颗投入他心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
他转过身,望向西方。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为那片遥远的土地镀上了一层神秘的金色。秦国,那个被称为“西陲”的地方,此刻在他眼中,却充满了未知的诱惑和无限的可能。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低声念出这句早已在心中酝酿多年的话,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中原诸国若不能用我,那我便去西方,去那片渴望变革的土地,去见一见那位求贤若渴的秦孝公!”
三、亲友涕泪劝归途,少年矢志指秦川
卫鞅决定西行入秦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在他为数不多的亲友圈中传开了。
第一个得知消息的是他的母亲。老人家正在院子里晾晒刚浆洗好的衣物,听到儿子平静地说出“孩儿打算西行去秦国”时,手里的木槌“哐当”一声掉在地上,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什么?秦国?”母亲抓住卫鞅的胳膊,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鞅儿,你疯了吗?那是什么地方?荒蛮之地,虎狼之邦,听说遍地都是戎狄,茹毛饮血,去那里不是送死吗?”
“母亲,秦国并非您想的那样。”卫鞅耐心地解释道,“秦孝公颁布求贤令,欲重振国威,此乃有志之君。且秦国虽地处西陲,却民风彪悍,若能加以教化,励精图治,未必不能成为强国。”
“强国不强国的,与你有什么关系?”母亲急得眼泪都掉了下来,“你好好的在卫国待着,就算不能大富大贵,也能平平安安过日子。去秦国,人生地不熟,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叫娘怎么活啊?”
卫鞅看着母亲苍老的面容和含泪的双眼,心中一阵酸楚。他知道母亲是为了自己好,但他更清楚,自己的志向不在这弹丸之地的卫国。他轻轻拍了拍母亲的手背,语气坚定却又带着一丝温柔:“母亲,孩儿明白您的担心。但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若能得遇明主,施展胸中所学,强国富民,纵然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是孩儿的志向,还望母亲成全。”
母亲知道儿子的脾气,一旦决定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她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能转过身,偷偷抹着眼泪。卫鞅站在母亲身后,看着她微驼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母亲,孩儿此去,定要闯出一番天地,将来必定接您去秦国,让您过上好日子。”
接下来,卫鞅去拜访了他在濮阳城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其中一个是他当年私学的同窗,名叫公孙贾,如今在卫国的一个小官署里做着文书小吏,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公孙贾听说卫鞅要去秦国,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卫鞅啊卫鞅,你是不是读那些法家的书读傻了?秦国是什么地方?偏僻贫瘠,被中原诸侯看不起,你去那里能有什么前途?不如跟我一样,在卫国谋个差事,虽然俸禄不高,但好歹是份正经营生。”
卫鞅摇了摇头:“公孙兄,人各有志。你安于现状,我却不能。秦国虽弱,然孝公求贤若渴,此乃天赐良机。我若不去,岂非辜负了胸中所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战国仙缘:商君鞅途请大家收藏:(m.zjsw.org)战国仙缘:商君鞅途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