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远的话,再次戳中了问题的核心——钱。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而加税,无疑是引爆民怨最直接的导火索。
萧承烨眉头微蹙。户部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国库的现状。但他更清楚,运河带来的长远利益,远非眼前这点投入可比。
“王侍郎所虑,朕已知之。”萧承烨沉声道,“然,户部预算,朕要求的是‘挤’,而非‘加’!朕已下令,宫中用度,今年再减三成!宗室勋贵,亦需体恤国难,非必要开支,一律削减!运河之利,在于千秋。北境粮草转运,每年可节省损耗数十万石;南北货殖流通,商税之增,岂是如今可限量?目光需放长远,岂能因一时之困,而废万世之功?”
皇帝主动削减宫中用度,并要求宗室勋贵共体时艰,这等表率作用,让一些中间派的官员微微动容。
然而,保守派的攻势并未停止。又一位官员出列,此次是钦天监的监正,一位须发皆白、颇通玄象的老者。
“陛下!”钦天监监正声音带着一丝神秘与忧虑,“臣夜观天象,见紫微星旁有灰气萦绕,主土木大兴,恐伤地脉,引动山川之戾气。且近日,京师地动微频,虽未成灾,然亦是不祥之兆。陛下,开凿运河,乃逆改山河大势之举,若引得地龙翻身,或是水脉紊乱,恐非天下之福啊!臣恳请陛下,顺应天时,暂缓此议,以待天象清明。”
这番言论,带着浓厚的玄学色彩,在信奉“天人感应”的古代,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一时间,不少官员面露惶然,仿佛真的看到了那“灰气”与“地动”背后的天意警示。
萧承烨心中冷笑。他身负真龙内力,对天地能量的感知远比常人敏锐,所谓“灰气”、“地动微频”,他并未察觉有何特异之处,不过是自然现象,或是有人借此生事。但他不能直接驳斥“天意”,这会引起更大的恐慌。
就在萧承烨思索如何回应这“天意”之说时,一个洪亮而略带讥讽的声音响起:
“监正大人此言差矣!”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出列者乃是兵部尚书,耿忠。耿忠是军中宿将,性格刚直,向来支持皇帝的任何加强国防的举措。
“天象之说,虚无缥缈,岂可尽信?若依监正之言,前朝不开运河,为何依旧天下大乱?我朝定鼎,亦是历经血战,难道也是天意示警不成?”耿忠声如洪钟,目光炯炯地盯着钦天监监正,“运河之利,首在强兵!北境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然粮草转运艰难,每每受制于道路。若有运河贯通南北,粮秣军械可朝发夕至,于边关稳定,乃定海神针般的存在!难道为了些捕风捉影的‘灰气’,就要置边关数十万将士的安危于不顾?就要让我天昱门户洞开,任由狄狼铁蹄蹂躏吗?!”
耿忠的话,将军国大事摆在面前,分量极重。他身后的一干武将纷纷露出赞同之色,无形的杀气在朝堂上弥漫,与文官集团的忧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耿尚书所言极是!”另一位将领出列附和,“末将等在北境,深知粮草转运之艰。若能打通运河,无异于为边军注入强心剂!些许天象异动,岂能与国家安全相提并论!”
文官与武将,支持与反对的两派,在这金銮殿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支持者强调运河的战略价值和经济长远利益,反对者则紧扣民生维艰、财政困难和虚无缥缈的“天意”风险。
萧承烨高踞龙椅,冷静地观察着这场辩论。他需要听到这些声音,需要了解反对者的具体理由和支撑群体的力量。同时,他也在心中不断权衡,“蛊工”计划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这些现实的难题。
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依旧僵持不下。保守派虽然无法彻底驳倒支持派,但他们的担忧(尤其是民生和财政方面)确实存在,并且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民意和士林清议。
眼看日头渐高,朝会难以得出结论,萧承烨知道,是时候展现帝王决断,并为后续可能出现的“技术突破”埋下伏笔了。
他轻轻抬手,一股无形的威压瞬间笼罩全场,所有的争论声戛然而止。百官屏息,望向那至高无上的存在。
“众卿之言,朕已悉知。”萧承烨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运河之议,关乎国运,利在千秋,亦确实艰险重重。周御史忧心民生,王侍郎顾虑财政,监正警示天象,皆是为国筹谋,朕心感念。”
他先肯定了反对者的出发点,安抚了他们的情绪,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坚定:
“然,北境之患,迫在眉睫;南北隔阂,亦非长久之计。开通运河,势在必行!此非朕好大喜功,实乃国家生存与发展之必需!”
他目光如电,扫过周正清、王明远等人:“至于尔等所忧之民力、财力,朕比你们更甚!朕曾立誓,要做励精图治、爱民如子之君,而非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之暴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蛊妃倾城:冷帝的心尖宠请大家收藏:(m.zjsw.org)蛊妃倾城:冷帝的心尖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