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华夏城的主街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随着城墙越砌越高,工坊区的炉火日渐兴旺,天宇心里却始终惦记着一件事——建学堂。这天清晨,他带着张婶、李木匠和两个读过书的老先生,踏着露水出门了。
“城是家的壳,学堂是家的魂。”天宇边走边说,手里拿着一张标注了几处备选地的草图,“孩子们不能总跟着大人在工地上跑,得认字、学道理;流民里有不少识字的,也该有个地方能教大伙算账、记工分。今天咱们就给学堂找个好地方。”
张婶提着竹篮,里面装着水和干粮,她最懂家长的心思:“学堂得离民居区近点,娃子们上学方便;还得安静,不能被工坊的噪音吵着;场地也得够大,能容下几十号人,将来人多了还能扩建。”
随行的周老先生捋着胡须补充道:“最好能有个院子,孩子们能在院里念书、活动,下雨天也有地方跑。”
李木匠则背着尺子和墨斗,准备随时丈量场地:“选址定了,我好算算要多少木料、砖石,提前让工坊备着。”
一、四处考察:各有优劣的备选地
众人先来到城西的一处闲置宅院。这是以前村里地主留下的,有三间土坯房,带个半亩地的院子,院墙虽然有些破损,但主体还算结实。周老先生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子里长满了蒿草,墙角还有个歪脖子枣树。
“这房子能修修再用。”李木匠用尺子量了量房梁,“三间房够分两个教室,大的教蒙童,小的教成人;院子能搭个凉棚,天热时能在院里上课。”
张婶却皱起眉:“离民居区是近,可西边挨着纺织坊,机杼声从早响到晚,娃子们能静下心念书吗?再说这院墙太矮,怕有调皮的娃子翻墙出去跑,不安全。”
周老先生也点头:“是有些吵。读书得静,噪音扰心,怕是学不进去。”
第二处备选地在城北的空地,紧挨着刚挖好的水井,离工坊区远,四周开阔。李木匠丈量后说:“这片地有一亩多,够盖五间房带个大院子,还能留块地种菜,让孩子们学着劳作。”
但问题也很明显——这里地势高,冬天风大,新盖的房子保暖是个难题;而且离民居区远,小娃子上学得走两刻钟,遇上雨天路滑更不方便。张婶想起自己的小孙子,摇了摇头:“太小的娃子怕是走不动,家长也不放心。”
第三处是城东靠近城墙的一片平地,以前是晒谷场,地面平整,离主干道近,交通方便。但李木匠蹲下身摸了摸土:“这土是沙土,打地基得下功夫,不然房子容易塌;而且离城墙太近,筑城的号子声、铁器碰撞声不小,也不算安静。”
周老先生望着远处的城墙:“城墙还在修,至少半年内都热闹得很,不适合做学堂。”
最后一处在城中心偏南的位置,是片没被占用的空地,南边挨着民居区,北边离主街有段距离,东边是片小树林,西边是块长满青草的缓坡。李木匠刚量了几步就眼睛一亮:“这片地好!东西长五十步,南北宽四十步,够大;地势略高,下雨不积水;土是黏土,打地基结实。”
张婶走到小树林边听了听,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够安静,离民居区近,娃子们上学最多走一刻钟;旁边有树,夏天能遮凉,冬天树叶落了,阳光也足。”
周老先生更是满意,他走到缓坡上,望着这片空地:“南边民居区的炊烟不会飘过来,北边主街的车马声也传不到这儿,闹中取静,正适合读书。院子能朝东开,早上的太阳照进院里,暖和又亮堂。”
天宇也在空地上转了一圈,脚下的土地坚实,四周环境清幽,确实比前几处更合适。他问李木匠:“盖五间房带个院子,这块地够不够?”
“绰绰有余!”李木匠肯定地说,“五间房占二十步宽、十步深,院子留三十步宽、三十步深,还能剩下不少地,将来可以加盖教室或者辟个菜园。”
二、敲定方案:简易实用的初期规划
选址定了,众人就在空地上蹲下来,用树枝画起了草图。周老先生首先提议:“五间房得分功能——两间大教室,一间给六岁到十岁的娃子,一间给成人和大些的孩子;一间做先生的住处,方便看管;一间当储物室,放书本、笔墨、教具;最后一间做杂物间,堆柴火、工具。”
李木匠在草图上画出五间房的位置:“教室要大,每间长八步、宽六步,能摆下十张桌子;先生住处和储物室小些,各长五步、宽四步;杂物间最小,能堆东西就行。五间房并排朝东,房门都开向院子,采光好。”
“院子得围起来,”张婶补充,“用夯土墙或者木栅栏,高五尺,防止外人随便进出。院门开在南边,正对着民居区,方便娃子们进来。”
周老先生指着院子的角落:“东南角挖个水井,方便取水;西南角搭个柴火棚;中间留块大空地,能做操场,孩子们课间可以跑跑跳跳;北边靠墙种几棵槐树,夏天能乘凉,还能在树下背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1858年的澳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