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16日,休斯顿康柏中心球馆的记分牌在首节结束时,跳出刺眼的“34-25”——奥拉朱旺单节15分的表现,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烫在湖人防守体系上。火箭球迷的欢呼声裹着场馆内的冷气,压得湖人替补席喘不过气,奥尼尔坐在椅子上,毛巾盖在头上,手臂上的汗水顺着指尖滴落在地板上,他刚在与奥拉朱旺的对位中,第三次被“梦幻舞步”晃开,目送对方轻松上篮得分。
科比站在替补席边缘,手指无意识地在战术板上画着圈,眼前反复回放着首节的每一个防守回合:奥拉朱旺总能在罚球线两侧接到传球,要么转身晃开奥尼尔直接攻筐,要么吸引包夹后分给外线空位的德雷克斯勒,火箭的进攻像一台精准的机器,而湖人的单防策略,完全成了这台机器的“润滑剂”。当菲尔·杰克逊吹响暂停哨,球员们围拢过来时,科比的目光里藏着一丝急切,他知道,再不变阵,湖人只会被越甩越远。
“沙克,你得贴得更紧,别给奥拉朱旺转身的空间。”杰克逊的声音带着一丝严肃,战术板上画的仍是围绕奥尼尔的单防战术,“其他人注意补防,别让德雷克斯勒有空位三分机会。”球员们点头应和,只有科比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举起手:“教练,我有个想法。”
话音刚落,替补席上瞬间安静下来。范埃克塞尔下意识地看了科比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意外——在1997年的NBA季后赛里,新秀球员从不会在暂停时主动打断教练的战术布置,更别提提出自己的战术建议。杰克逊也愣了一下,镜片后的目光落在这个19岁的年轻人身上:“说说看。”
科比快步走到战术板前,拿起马克笔,先画了一个“1-3-1”的阵型:“奥拉朱旺首节的接球点主要在罚球线两侧,我们用1-3-1联防,让福克斯站弧顶,我和埃迪(琼斯)站两翼,奥尼尔和霍里站内线。这样能切断火箭后卫给奥拉朱旺的传球路线,他要接球就得绕更远的路。”他一边说,一边在战术板上标注出奥拉朱旺首节的5个接球位置,每个位置旁都画了箭头,“而且我和奥尼尔可以轮流绕前,他一要球,我就从侧面贴上去,不让他轻松接球,就算接到了,奥尼尔也能及时回防。”
战术板上的线条清晰又精准,每个球员的站位、防守轮转的路线,甚至奥拉朱旺可能的移动方向,都被科比标注得明明白白。杰克逊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战术板,目光从战术图移到科比脸上——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新秀,此刻眼里满是笃定,他画的联防细节,甚至比助理教练准备的预案更贴合奥拉朱旺的习惯。杰克逊心里闪过一丝犹豫:让一个新秀主导战术调整,会不会让老将们不服?可首节的被动局面摆在眼前,奥拉朱旺的得分势头再不遏制,比赛很可能提前失去悬念。
“好,我们试试。”杰克逊终于点头,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科比,你和沙克沟通绕前时机,其他人记住站位,防守轮转要快。”奥尼尔抬起头,看向科比,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却还是点了点头——首节的被动让他明白,单防策略已经失效,或许这个年轻人的想法,真能奏效。
第二节开场哨响,湖人果然切换到1-3-1联防。福克斯站在弧顶,双臂张开,切断火箭后卫向内线的传球路线;科比和琼斯分别守在两翼,目光紧紧盯着奥拉朱旺的移动;奥尼尔则在篮下稍作回撤,随时准备补防。火箭后卫斯托克顿运球过半场,试图像首节一样,将球传给罚球线附近的奥拉朱旺,可他刚抬手,科比突然从侧翼绕前,身体贴在奥拉朱旺身前,手臂伸直挡住传球路线。斯托克顿犹豫了一下,只能将球传给外线的德雷克斯勒,琼斯立刻贴上去干扰,德雷克斯勒的投篮偏出篮筐,奥尼尔抢下篮板,湖人终于完成一次有效防守。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湖人的1-3-1联防像一张重新编织的网,牢牢困住了奥拉朱旺。他想在罚球线接球,科比总会提前绕前;他试图跑到低位要球,霍里会立刻贴上去,奥尼尔则从另一侧协防;就算偶尔接到球,湖人的防守轮转也快得惊人,科比和琼斯会迅速收缩内线,形成三人包夹。第二节还剩7分12秒,奥拉朱旺在低位好不容易接到球,刚准备转身,科比突然从斜后方切入,伸手将球捅掉,湖人快攻反击,科比助攻范埃克塞尔命中三分,35-34,湖人第一次反超比分!
康柏中心的欢呼声瞬间弱了下去,火箭教练组紧急请求暂停,可调整后的火箭,仍没能破解湖人的联防。第二节结束时,奥拉朱旺的得分停留在19分——次节仅得4分,远低于首节的15分;而湖人则凭借联防带来的防守反击,将比分反超为58-52,带着6分优势进入下半场。
中场休息时,湖人更衣室里一片兴奋。奥尼尔拍着科比的肩膀,大声说:“你的战术太管用了!那个老家伙第二节根本接不到球!”范埃克塞尔也凑过来,看着战术板上科比画的图:“没想到你还懂这些,我还以为你只会打球呢。”科比笑了笑,拿起毛巾擦了擦汗:“我看了很多火箭的录像,奥拉朱旺的接球习惯很固定,1-3-1联防刚好能克制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1996:科比的第二人生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96:科比的第二人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